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上虞帖


《上虞帖》草书,唐摹 硬黄纸本 纵23.5厘米 横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上虞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也提到其他亲戚朋友的近况。草书,麻纸本,7行,58字。作品风格面貌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宋《宣和书谱》、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感谢wff0905提供清晰图片)

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
  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
  虞月未当去重熙旦
  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
  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

  说明:帖中提到的“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是晋太傅谢安。帖中言“不知所在”,可知谢安其时不在上虞。谢安屡举不起,当时在朝士大夫频有烦言,至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之语。今又不知其所在,故云“未审时意云何”。又,王胡之为司州刺史,未行而卒,事在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
  据帖中所记王胡之、郗昙二人之事皆发生于356年,《上虞帖》的写作当在此年。
  《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首先,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上虞帖》为《宣和书谱》所载《得书》三帖之一。左右两上角皆钤有南唐墨印“集贤院御书印”半印、“内合同印”朱印,宋徽宗的泥金书签题“晋王羲之上虞帖”,“政和”、“宣和”以及双龙朱文圆印。而一方“政和”朱印正押在左上角的“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之上。卷的前后隔水及拖尾尚有宋徽宗的“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北宋内府的原装尚完好无损。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即宋人所称的“金图书”。传世古书画上并用此两印者,独见此《上虞帖》,而南唐的“内合同印”,尤为其他古书画上所未见。
  《上虞帖》在明代藏晋王府,旋归韩逢禧。至清初为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所藏。清嘉庆时为翰林商载所收。后又归大兴程定夷。明人詹景凤将之著录于《东图玄览》,并推许为“唐摹之绝精者”。
  1969年10月移交上海博物馆。《上虞帖》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修复。严桂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上虞帖》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