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拍卖精品 | 相关文章 |
张瑞图(1570-1641)
张瑞图《行草唐诗诗轴》147×31.2厘米,纸本 南京市博物馆藏
释文:孤云与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果亭山人 瑞图
张瑞图存世作品甚常见,多以行、草为主,南京市博物馆收藏其草书五言诗书轴。纵147厘米,横31.2厘米,纸本。款署 “果亭山人瑞图”,钤“张瑞图印”白文印。释文:“孤云与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这首五言诗《送上人》,出自唐代大诗人刘长卿所作。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讥讽灵澈之入山不深。
张瑞图(1570-1641年),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福建晋江人,生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殿试“探花”及第;历官编修、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六年(1626年)迁礼部尚书入阁,加少师。因趋附魏忠贤效命于阉党,“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为士林所不齿。崇祯继位,惩治魏逆阉党,张瑞图被罢职遣归,身名俱损。张瑞图落职后,偕夫人贺氏隐居晋江故里,生活恬淡,优游田园林壑,忘情山水,经常往白毫庵中与僧人谈论禅理,以诗文翰墨自娱,崇祯十四年(1641年)卒于家,终年72岁。留下大量书法及诗歌作品,所作《村居》、《庵居》诗300首为世人传诵。 张瑞图书法以迥异于前人的个性风格,不但在“晚明四家”中最具新意,即使在明末清初创新派书家群中也具有突出的个性色彩,其书艺对晚明革新主义书法思潮具有引领意义。张瑞图书法的“新”、“异”、“奇”为后世提供了新的创作模式与审美理念。其书法的意义体现在他的行草书和楷书中,方硬直折,纵恣无忌。张瑞图行草书的用笔特色和之前书家的行草书写法相比,用“简单的侧锋法”写行草。后人评论张瑞图的书法别具“奇逸”之态。他擅长的楷、行、草书,笔法硬峭纵放,结体拙野狂怪,布局犬齿交错,气势纵横凌厉,构成强烈的力感、动荡的气势,时人赞为“奇恣如生龙动蛇,无点尘气”。
整个明代中晚期的艺术都是对古人旧式法度进行批判,并重新审视古人,艺术得以百花齐放的时期。张瑞图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清梁巘《评书帖》曰:“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瑞图行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王铎)、张(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张瑞图在书法艺术上追求“新理异态”,善于打破传统的用笔模式,充分运用侧锋,结体横势蹙展,空中取势,露锋铺毫。梁巘又在《承晋斋积闻录》中评其书为:“圆处悉做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清秦祖永《桐阴论画》:“瑞图书法奇逸,鍾、王之外,另辟蹊径”。近人张宗祥《书学源流论》评述:“明之季世,异军特起者,得二人焉,一为黄石斋(黄道周),肆力章草,腕底盖无晋唐,何论宋、元;一为张二水(张瑞图),解散北碑以为行、草,结体非六朝,用笔之法则师六朝。此皆得天独厚之人”。以上几位书学大家对张书的品评可谓中肯精辟。
此五言绝句当为张瑞图书艺完全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主要以方折直线为主,笔画干脆利落,果敢肯定,跌宕峭拔;节奏爽朗分明,气格高古,毫无雕琢之迹;结字奇逸而不失法度,章法更是一绝,用一种单纯的线纵横交错,构成作品的主旋律,强烈的力感,动荡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张瑞图的字,近人张宗祥《论书绝句》如是说:“侧锋刚腕势雄奇,狭巷兵回相杀时”。全幅行气连贯,各字大小变化不大,灵活运用书法结体中的欹侧、反正、紧密、舒张、左右轻重、上下错落;字姿略呈长方形的构架,点画中又时出奇险之态;布局通过粗细、疏密、方圆的变化,表现出动态之势;空间的静态分布呈现出字距紧密、行距宽疏的法度,显示其运笔放逸之势。作品的点画、字形之间的呼应及笔势协调,达到了密而不窒、疏而不空的艺术效果。整幅作品所展现的熟练果断,神完气足,体现了张瑞图的典型书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资料来自南京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