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智永书法管窥


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
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浪漫开。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百首》
  
   隋代善书者甚多,其实全从南北朝而来。以任隋职、或卒于隋者为限,其见称于唐人著述者,有智永、智果、房彦谦、卢绰(以上并见李嗣真《书后品》,下同),史陵、释述、释特、智楷、丁觇(张怀瑾《书断》),蔡君知(蔡希练《法书论》),赵文渊(深)、赵孝逸、刘玄平和卢道虔卢昌衡父子(窦器《述书赋》)以及杨素、虞世基、阎毗、窦庆(李延寿《北史》),赵仲将、刘绲(李百药《北齐书》),殷胄(魏微等《隋书》)诸人。以智永尤为著名。
   智永,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俗姓王,名法极,王羲之七世孙。落发会稽嘉祥寺。在陈,寄籍吴兴永欣寺;入隋,住锡长安西明寺。生卒年,无考。与兄智楷(孝宾,改名惠欣)并以书法擅名陈、隋间。初唐李嗣真列评秦汉以来迄至唐世书家81人,分作十等,智永列于中之中品,其《书后品》且评之云:“精熟过人。”开元年间,张怀瑶撰《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评述历代书家,智永之楷、草、章列为妙品,行书列为能品,并作传曰:
   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渡。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阳询)、虞(世南),精熟过于羊(欣)、薄(绍之)。相传其曾有真、草《千字文》800本,散诸于江东佛寺,各施一本。按《千字文》出自南朝粱武帝指命周兴嗣编次,殷铁石集拓王羲之书而为之。《书断》有记智永住吴兴永欣寺时临仿其书,“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颓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又记“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馀,而五簏满”。若是,智永研习先人遗迹,其精熟者自可想知。传世《千字文》墨迹多六朝别字,书法秀逸,风神娟静,信是出自其所临右军之手迹。
   后世释门书法多从智永出,其衣钵相传,沿习而称之为“铁门限家法”。近世敦煌出土有唐贞观十五年(641)七月蒋善进临本智永《千字文》(伯3567),亦可见其在俗众中的影响。著名的《兰亭序》,相传也以为是智永传留于其弟子辩才的。
   智永有弟子智果,曾知遇于隋炀帝,《书断》有记:“工书铭石,甚为瘦健,尝谓永师云:‘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其自负若此,盖非庸僧。《书断》叉评日:“夫筋骨藏于肤内,山水不厌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若吴人之战,轻进易退,勇而非猛,虚张夸耀,毋乃小人儒乎?”故其所擅楷、行、草,仅入能品。《述书赋》曾根据其带名草书真迹,并称于乃师,有“智永、智果,棒林笔精。天机浅而恐泥,志业高而先成。或拘凝重,萧索家声;或利凡通,周章擅名。犹能作缁门之领袖,为当代之准绳。并如君子励躬于有道,高人保志而居贞”云。相传有《心成颂》一篇,专言结法,恐已非全文。
  
古代名家评智永
   唐李嗣真《书品后》:精熟过人,惜无奇态。
   唐张怀瓘《书断》: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
   宋苏轼《东坡题跋》: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之诗,初若散缓不及,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又: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
   又:虽骨气清健,大小相杂,如十四五贵胄偏性,方循绳墨,忽越规矩。
   又: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索也。
   宋米芾《海岳名言》: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明项穆《书法雅言》:智永专范右军,精熟无奇,此学其正而不变者也。
   清梁巘《评书帖》:晋人后,智永圆劲秀拔,蕴藉浑穆,其去右军如颜之于孔。 《承晋斋积闻录》:隋楷莫佳于智永《千字文》。今世所传《乐毅论》、《黄庭经》诸帖,皆不如《千字文》。书法自右军后当推智永第一,观其《真草千字文》圆劲秀拔,神韵浑然,已得右军十之八九,所去者正几希焉。
   清刘熙载《艺概》:陈僧智永尤得右军之髓。永禅师书,东坡评以“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则其实境超诣何如哉?今摹本千文,世尚多有,然律以东坡之论,相去不知几由旬矣。
   清何绍基《题智师千文》:右军书派自大令已失真传,南朝宗法右军者,简牍狎书耳。至于楷法精详,笔笔正锋,亭亭孤秀,于山阴棐几,直造单微,惟有智师而已。永兴书出智师,而侧笔取妍,遂开宋元以后习气,实书道一大关键,深可慨叹。
   清何绍基《跋牛雪樵丈藏智永千文宋拓本》:颜鲁公与素师论书,谓:“折钗股何如屋漏痕”。屋漏痕者,言其无起止之痕也。顾唐贤诸家于使转纵横处,皆筋骨露现;若智师《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二王楷书,俱带八分体势,此视之觉渐远于古。永兴得笔于智师,乃于疏密斜正处,着意作姿态,虽开后来无数法门,未眠在铁门限外矣。
   清鲁一贞《玉燕楼书法》:隋智永、唐虞世南皆宽和有余,英迈不足。
  
当代名家谈智永《真草千字文》
   启功:日本影印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跋
   日本藏《真草千字文》墨迹一本,乃唐时传去者,其笔锋墨彩,纤毫可见。证以陕刻及群玉堂刻四十二行,益见墨迹之胜。此直是永师手迹,无容置疑。多见六朝隋唐遗墨,自知其真实不虚。乃内藤虎次郎氏跋不敢称为真迹,而谓之唐摹。又见其点画并非廓填,遂云“摹法已兼临写”。当真龙下室之时,作模棱两可之论。盖由法书希睹,人多对面不识耳。余既定之为当日浙东诸寺中八百本之一,因为七言二韵以赞之。赞曰:
永师真迹八百本,海东一卷劫灰余。
儿童相见不相识,少小离家老大回。
   书法家黄惇论智永:
   在王羲之的继承者中,释智永是极为出色的一位,其书法作品“精彩绝艳,弘博丽雅”,足可为后世书家之楷模。
   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说:智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趣。”米南宫称其书“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海岳名言》)清人何绍基谓:至于楷法精详,笔笔正锋,亭亭孤秀,于山阴棐几直造单微,惟有智师而已。”(东州草堂金石跋》)的确,从智永的书迹中,我们不仅能体味到雅逸清爽、疏散悠然的气息,还可品察到其精妙的笔法、精熟的结体。
   今天的学书者中对智永存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以为他的《千字文》纯系继承二王衣钵,而少创造、少个性。殊不知在中国书法史上,许多著名的大书家都是从《智永千字文》入手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狭隘的眼光来看待《智永千字文》。打个比方,如同绘画起步:有素描、速写的训练,初学钢琴则必须弹一些看似旋律单调而却是前人总结出的用以训练指法的练习,没有这些基础的训练,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从这个角度出发,《智永真草千字文》之所以受到历代书家的喜爱,正因为它是学习真、草笔法最佳的入门练习范本,它完整、准确地保留了二王系统的传统技法。对初涉真、草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第一需要的不是创作,而正是这样一部基本技法训练的“练习曲”。
   智永千字文中的真书,是现存南朝书法作品中字数最多的真书真迹,可清楚地看到二王一脉的用笔方法。从字体上看,可属中楷,因此较之流传的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大令《十三行》都更便于初学者上手。它用笔一拓直下,点画之间笔意流贯呼应。它结构谨严,体势妍美,法度精熟,气息高雅。尤其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其用笔真、行相通,与中唐以后的颜柳楷书相比较,在点、钩、转折、挑剔处,在笔画的两端均无华丽成分,无明显的顿挫,用笔干净利落;笔路翻转清晰明了。因此,在熟习<千字文)中的楷书后,再进入《兰亭序》、《圣教序》等王羲之一脉的行书学习,则往往事半功倍。有助于书法爱好看由真书向行书学习的过渡.也是正确的由揩至行的入门途径
   智永楷书《千字文》,作为南朝真书的代表,在结字上略呈横势,具有钟繇、王羲之一脉相承的魏晋风格特征,学习它可窥南朝楷书如《刘岱墓志》,以及受南方楷书浸染的北朝墓志中的优秀作品《张黑女墓志》等,还可知悉南朝楷书与隋唐楷书的相互关系。想在楷书上继续努力的作者,也可看到初唐欧、虞、褚、薛等著名楷书大师的笔法结字的由来。因此,智永《千字文》中的真书作为楷书的基本训练、作为向行书过渡的基础都有着积极意义。
   在临写《智永千字文》时,首先应选择弹性较好而较小的狼毫、兼毫或羊毫笔,但不宜长锋,其次应选择吸水性能适中的毛边纸、皮纸等,而不要选择吸水性能很强的宣纸,同时在临写时应基本接近原大,并注意原作的行款布置。我们在教学中之所以要求接近原大,以接近原作的方式去临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用笔上体察入微,掌握原作的精神实质。而避免在展大临习中失却笔意连贯的特征。

本文来自网络,出处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