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赵孟頫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 纸本,册页 28.6×11.9cm×5 北京保利拍卖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 纸本,册页 28.6×11.9cm×5 北京保利拍卖
附录:北京保利拍卖即将于2017年12月17日中国古代书画夜场拍卖赵孟頫的另一件《心经》册页,引起拍卖市场、书画界的极大关注。该册历经项元汴、亳州何氏、成勳、王懿荣、袁克文、谭踽盦、张静江递藏,由袁克文题耑并后跋,册页上的收藏印记显示这是一件流传有序的赫赫巨迹。
该作最后由甘肃天庆博物馆在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以1.909亿元竞得。
拍卖信息: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2017年12月17日19:00
估价:咨询价
出版:
1.《赵松雪行书心经墨宝》单行本。有正书局,1925年出版。
2.《书学》第二期,第1-10页,中国书学研究会编,文信书局,1944年出版。
3.《王羲之赵孟頫心经合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4.《徐邦达集卷五·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壹》第44页,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5.《中国法书全集》,第9卷,第220-227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出版。
6.《赵孟頫书画全集》第10卷,第70-77页,故宫出版社,2017年出版。
著录:《书画鉴影》第十三卷,第3页。同治十年(1871)李氏自刊本。
题端:松雪翁手书心经。丁巳十月,寒云。钤印:袌存、寒云
题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略。松雪道人奉为日林和上书。
题跋:松雪翁写心经一卷,波磔婉妙,确为真迹。墨林藏印精而且多,又有神品小印,可知明代亦极郑重。近世虽多见赵书,而真者百不一见。此册旧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深自秘赏。踽厂印人长兄见而好之,知予喜搜古玉印鉨,因持秦玉“安官”白文小鉨与予相易。是鉨洁白通明,雕刻精润,盘蛇作纽,美好无伦。投砖引玉,用自恧尔。己未端午,南屏佛弟子达旷谨跋。钤印:袁克文、寒云之印、达旷、安官
钤印:赵氏子昂、松雪斋
鉴藏印:子京、子孙永宝、桃里、项元汴印、墨林秘玩、平生真赏、神品、退密、墨林山人、虚朗斋、项叔子、寄敖、子京父印、六艺之圃、项子京家珍藏、墨林生、子京所藏、神游心赏、子孙世昌、墨林(半印)、墨林子(半印)、净因庵主(半印)、子京(半印)、长(半印)、慎余堂书画印、亳州何氏珍藏、莲樵鉴赏、水部成勋、春和园鉴藏、兰胜珍赏、莲樵审定真迹、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湌经养年、鉴古堂、赵之谦印、为五斗米折腰、阿农无恙、皕宋书藏、寒云心赏、八经阁、绮丽飞腾、踽盦收藏、谭得、明卫、谭天祺印
说明:
1.此册经袁克文题端并后跋。经项元汴、何溥、成勋、奕欣、王懿荣、谭踽盦、谭天祺、袁克文、张静江递藏。
2.通过《书学》的出版可知,戴季陶曾为此《赵松雪行书心经》作跋语九则。
3.戴季陶所作跋语中,第一则明确指出此册彼时为张静江先生所藏。
附录:
般若光辉 圆觉境界——赵孟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探析
赵孟頫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因四世祖受赐居湖州,遂为吴兴人。十四岁时,赵孟頫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后,忽必烈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让他位坐右丞叶李之上。后一直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殊遇。延佑三年(1316),赵孟頫官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至治二年六月,赵孟頫病逝。后追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赵孟頫其父赵与訔,字仲父,号菊坡先生,南宋末,官至户部侍郎、浙西安抚使等职。闲暇时,不废诗文翰墨,着有《宾退录》。伯父赵与懃,字话舜,号兰坡先生,嘉熙二年进士,嘉熙三年(1239)以尚书右司郎中,淳佑元年(1241)知婺州(浙江金华),济籴百姓有功,官至枢密院都丞,以右文殿修撰奉祠。其收藏甚丰,据《云烟过眼录》载,赵与懃共收藏晋宋间法书184件,精稀程度可与权倾一时的贾似道比肩。堂兄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是宋末著名书画家和鉴藏家。常用船载着书画文物及纸笔墨砚,东游西适,当时人称其舟为“赵子固书画船”。据传他曾得五字不损本《兰亭》。
赵孟頫是一位能力非常全面的通才,书画诗印无一不精。他在书画领域,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在文人画方面,他曾提出:“书画本来同”、“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等观点。奠定了中国文人画的基础。即主张: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强调绘画中的文人气质和韵味。以画寄情,使文人绘画在功能和层次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师法传承方面,他提倡“作画贵有古意”、“云山为师”。古意的提出,使书画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颓势,追求质朴自然的文人心性。以云山为师,即要师法自然,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南宋“墨戏”的陋习。后世对其评价极高。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元代卢熊说:“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抵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后进咸宗师之。”可见力挽救两宋时期的“尚意”书风的颓势,主张学习晋唐法书。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书法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书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篆刻等领域。
赵孟頫在书画的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成功,使其追随者云集影从。不仅有其友人高克恭、李衎,还有妻子管道昇,儿子赵雍。还有一大批人,如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赵孟頫在诗文、音律、古物鉴赏等诸多方面都极为出色,只是被画名所掩。宋亡后,赵孟頫、戴表元等人提倡学习李杜和韩柳的诗文风骨。使当时文坛的衰飒之气为之一变。《岳鄂王墓》、《次韵左辖相公》等为其代表作。内容充实,风格劲拔,被世人广为传诵。元仁宗非常重视赵孟頫,曾把他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他曾着有《琴原》、《乐原》等音乐类著作。在《琴原》中详细阐述了以“琴五调”调弦法为基础的十二均旋宫法。元代私人收藏非常活跃,士大夫和书画家都广泛从事鉴藏活动。较著名的有赵孟頫、鲜于枢、郭天锡、柯九思、倪瓒等人。韩滉的《五牛图》、传周昉《纺车图》(以上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都曾入赵孟頫行箧。在元代内府收藏序列中,常有赵孟頫的鉴定、题跋。
更另人难以想象的是,赵孟頫也有很强的政治、经济、管理才能。《赵孟頫列传》中曾载:“帝欲使孟頫与闻中书政事,孟頫固辞,有旨令出入宫门无禁。每见必从容语及治道,多所裨益”。1287年,桑哥擢升为右丞相,上任后推动纸币改革,发行“至元钞”。此举遭到赵孟頫极力反对。最后的结果也正如赵孟頫所料,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到了至大二年,至元钞已经毛如废纸。公元1292年,赵孟頫任职济南。期间简政务、轻刑罚、重教育,与汉初的“与民休息”异曲同工。其中以“兴学”为“首务而亟图之”,一两年时间,济南一带的教育状况大为改观,民风也为之一变。至元三十年(1293),济南府所属的利津县建立了一座庙学,县尹请赵孟頫题写碑记,即《新修庙学记》碑(拓片藏国家图书馆)。
赵孟頫书法艺术分期:
赵孟頫提倡复古,主张学习晋人的姿韵和唐人的法度,从而扭转南宋书法的颓势。在反复的临习中,赋与书法自己的审美和理想,二者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赵孟頫个人书法发展的历程来说,一般的意见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不过这三个阶段,其间又互有交错渗透,但基本上是这样一个顺序。
第一阶段是其45岁之前。此阶段存世的作品约二十件,主要作品有:草书《千字文》(33岁)、跋《曹娥碑》(33岁)、跋《保母砖》(34岁)、跋《大道帖》(34岁)、《归去来辞》(44岁)。在《褉帖源流》题跋中,他说“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哀鲜于伯几诗》中也说“我时学钟法,写君墓志铭”,并指出《哀鲜于伯几诗》是自己二十几岁所书。赵孟頫在元贞元年所书《千字文》题跋中说:“仆廿年来写千文以百数”,此时赵孟頫42岁。通过以上记叙可知,此阶段由学习钟繇、智永、禇遂良、徐浩等人。书法用笔古拙,结体的方阔取自钟、禇,用笔的肥厚圆劲取自智永、徐浩。
第二阶段是其45岁至60岁。仇远说:“余见子昂临《临河序》,何啻数百本,无一不咄咄逼真。”《洛神赋》十三行,更是临习一生,在逝世前一个月,他还为此《洛神赋》十三行题跋。在对二王的深入临习后,形成了以二王为风范而又有鲜明个性的赵体。如:大德五年《赤壁赋》、大德六年《吴兴赋》、大德八年《跋彩神图》等。后又逐渐临习李北海。在二王风神的基础上,加入李北海的圆浑丰腴。点画精美,入笔出笔的尖锋不如之前明显,而方圆兼备。线条上骨力不减,而血肉渐丰。结字上由健挺方阔,变为颀长健拔,给人以姿韵溢出于披拂间的感觉。
六十岁后,人书俱老,笔法纵横随意。钟书的影响已经不见痕迹。书札任意洒脱,小楷精致工丽,碑版庄严雄强。笔力深沉扎实,雄放中见洒脱,苍劲中见精微。如《与中峰和尚札》、《光福寺塔铭》、《胆巴碑》、《酒德颂》等。
赵孟頫书法中的儒释道精神:
宋元时期,禅宗以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为代表的临济宗,影响非常大。耶律楚材时期以佛教治国。赵孟頫与诸多佛教高僧为师为友。存世有赵孟頫致中峰明本书信有《致中峰明本尺牍》11封、《祖父之荫帖》、《承教帖》、为中峰明本书《心经册》等。在《致中峰明本十一札》、《心经册》中,都清晰的看到赵孟頫自称弟子,并用 “和南再拜”、“和南拜复”、“尊者尊前”等虔诚的敬语,明确的说明赵孟頫将中峰明本尊为老师。赵孟頫还抄录临摹了非常多的佛经,例如《法华经》、《金刚经》、《心经册》、《洞玉经》、《道德经》、《阴符经》等等。其中《心经》最多,朱家溍《历代著录法书目》中,记载的《心经》就有十九件。他在《承教帖》中写到“承教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之说,无他只是一个无是无非,无管无不管。”足见其深谙佛教中的顿悟、心神等思想。
元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主动吸收中原文化,除了对孔孟和宋明理学格外推崇,对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更是大力发扬。由开始的耶律楚材时期的佛教主政,到中期佛、道两家主政,中晚期是佛、道、儒并存。所以赵孟頫一定会受到时风的影响。比如他的名号中,常有道人二字,如“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还有如“太上弟子”、“澄怀观道”等印。
赵孟頫在追求“古意”的同时,把释道文化所崇尚的“中和”之气相融合。这种“中和”之美,又符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中庸”之道。诸多方面的去粗取精,达到极致的平衡。冲淡恬静的书写状态,使其书法作品华丽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腻,秀逸中见清气,质重中显浑朴。
赵孟頫崇尚的“古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赵孟頫在诗歌、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古意”中所指的“意”一方面指的是古人的思想趣味和审美风范;另一方面也强调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思想与古人之“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相辅相成的。他在《自跋画卷》中说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在《定武兰亭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他的书法风格独步一时,元代陆友仁在《研北杂志》中评赵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元此书”。故其追随着不计其数。张雨曾说:“仆囊时侍赵文敏公学书”,元末高启在《张贞居杂诗册》中评:“贞居早学书于赵文敏公,后得《茅山碑》,其体遂变,故字画清道,有唐人风格。”张雨的诸多作品,也能看到师从赵孟頫的影子,如:《发蜕庵诗札》、《淀湖社集尺赎》、《次韵闲止诗卷》等。明代王鏊评朱德润书:“酷似赵孟頫,而条然风韵,甚有晋人家法。”1362年所书《录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卷》,点画、线条与赵书堪称“酷似”。除以上二人外,还有俞和、鲜于枢、虞集、袁桷、仇远、龚开等诸多人师学赵书。陶宗仪在《书史会要》卷七中,共列出243人,受赵氏复古书风影响。
此《心经》册递藏流转:
此册有谭踽盦题签条,袁克文题端并后跋。历经项元汴、何溥、爱新觉罗·绵亿、恭亲王奕欣、王懿荣、袁克文、谭踽盦、谭天祺、张静江递藏。项元汴对其藏品无疑是珍爱的,珍爱的表现之一便是在藏品上钤盖其大量的鉴藏印。如同其他珍品一样,本件赵孟頫《心经》钤印数量达到25枚。内有姓名字号类9枚,堂号类2枚,品鉴收藏类7枚,闲章类4枚,里居印1枚,训诫祈福类2枚。而“神品”一印,的钤盖绝非随意。在公私收藏中,钤有“神品”一印的作品约75件。除一件仇英以外,全部为元以前的名迹。如王羲之《平安帖》、《平安何如奉橘帖》、王献之《中秋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卷》、冯承素《摹兰亭序》、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等。叶梅《晚明嘉兴项氏法书鉴藏研究》一书中,统计项元汴收藏赵孟頫法书作品为67件,无论是在项元汴的整个收藏体系还是元代这个时期来说,其对赵孟頫的收藏数量是居于首位的。
入清后,被何溥收入囊中。“慎余堂书画印”、“亳州何氏珍藏”二印即为其藏印。在徐世昌所著《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一中载:何溥,字渊若,号谦斋,满洲旗人。康熙辛丑进士,官邢部主事。殉难,赠去骑尉。着有《慎余堂诗集》。在北京故宫所藏朱元璋《大军帖》、上海博物馆所藏王原祁《仿古山水册》、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4049仇英《唐人诗意图册》等作品上都有钤盖,且上下关系一致。“莲樵鉴赏”、“水部成勋”二印或为爱新觉罗·绵亿藏印(此印的考证请参阅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4024恽寿平《蔬果册》文章)。此《心经》册在李佐贤《书画鉴影》的著录中,记录有“莲樵成勋”一印,现册中此印已被挖掉。“莲樵审定真迹”下方有一方形挖补,大抵就是“莲樵成勋”一印原来钤盖之所在。在北京故宫所藏刘松年《四景山水》卷上,亦有“莲樵成勋鉴赏书画之章”一枚朱文印。爱新觉罗·绵亿(1764-1815),字镜轩,号南韵斋。历任管纛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镶黄旗汉军都统等职。生平擅长骑射、性好学,诵汉文古今经史如流。精画仙佛,古雅得唐王维、吴道子之遗风。尤擅书法,姿媚遒劲,绰有晋人风度,极为当世所推重。后又被恭亲王收入囊中。“春和园鉴藏”一印,便是恭亲王奕欣的藏印。奕欣在咸丰六年撰写的《朗润园记》中,详实的记载了此园的位置、赏赐详情,以及春和园更名为朗润园的过程。此园是咸丰元年(1851)赐给奕欣。经修葺后,在咸丰二年御赐园名为“朗润园”,故可推测,奕欣得到此册的时间可能也是1851到1852年之间。在北京故宫所藏刘松年《四景山水》卷上,亦钤有此印。在后纸袁克文题跋中有“此册旧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一句,可知在袁克文之前,此册归王懿荣宝玩。《清史稿》云:“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荫并称其学”。凡书籍字画、金石印章、钱币瓦当,无不珍藏。与大收藏家孙毓汶也过从甚密。“兰塍珍赏”一印不查,但此印在李佐贤所著《书画鉴影》中已经存在,故可定为清代佚名藏印。
进入民国后,从后纸袁克文题跋“此册旧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一句,可知王懿荣之后,便归袁克文所有。后“因持秦玉安官白文小鉨与予相易”一句,可知谭踽厂用一方秦代白玉“安官”小印,从袁克文处换来了此赵书《心经》册。此《心经》册中袁克文题跋右侧所钤“安官”白文印,即为袁克文所提及的那方。此《心经》册页签条为谭锡瓒手书。除自己用印外,亦有其子谭天祺印。袁克文与谭锡瓒、谭天祺父子关系莫逆。谭锡瓒精于制印,他曾为袁克文制印多方。二人在金石方面的交流颇多,袁克文还曾至谭锡瓒手札一通,因《董美人》不得,而食不甘,寝不安。若能割爱,当以文徵明山水小帧为报。谭锡瓒之子谭天祺还曾与袁克文相携同游泰山,玉皇顶有民国三年袁克文手书刻石一方,记录袁克文与易顺鼎、张栻、谭天祺同登绝顶一事。文信书局《书学》第二期出版了此《心经》册,在后面录戴季陶所作跋语九则,第一则中称此《心经》册为张静江所藏,张静江字卧禅。第六则中有“卧禅老人以千二百番弗得之于海上牙人”一句,足见此册之贵重。第一则中,“焦山石刻心经,亦背临此本者也”;第二则中,“以苛罗纲目雕钢等美术制版印行之,并遍赠与东西半球各图书馆、研究所、大学共藏之。印行之数多,保藏之地广,其存在于世间之寿命自必较长”;第四则中“字字好,笔笔好,行行好,玉润珠圆,银钩铁画,足称国宝”,每一句都在说明戴季陶对此册赵书《心经》册的珍视。
此赵孟頫《心经》册,也有着详细的流传记载。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中,前两件都为赵孟頫作品,此册是第二件。民国时期,有正书局于1925年为此作专门印制过珂罗版单行本,即戴季陶所说的“以珂罗纲目雕钢等美术制版印行之,并遍赠与东西半球各图书馆、研究所、大学共藏之”。1944年,文信书局又在其书法艺术类专业期刊《书学》第二期出版,戴季陶的九则题跋亦全文打印于后。建国后所出版的诸多《四家书经心》、《六家书心经》、《王羲之赵孟頫心经合册》等诸多出版,均为此册的影印。书画鉴定界泰斗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 壹》中也对此册有详细记录。此册还出版于《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法书全集》卷9,此书由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纂,王连起先生亲自负责本卷的编纂工作。其在古代书法研究上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2017年北京故宫举办赵孟頫书画大展,此件《心经》亦收录于故宫为此次大展而出版的《赵孟頫书画全集》一书,在目录中,有“真迹”二字,这二字也代表了故宫诸位专家学者的一致的鉴定意见。
赵孟頫《心经》册赏析以及与辽博《心经》的比较:
关于上款人日林其人,在赵孟頫的文集和存世作品中,略有记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赵孟頫所书《二赞二诗卷》,其中一则为《太湖石赞》。上海复旦大学所藏明代万历刻本《松雪斋集》中,有《谢日林赠湖石次其韵》五律一首(海王村版本中,日林写为石林)。二者可互相印证。《太湖石赞》,中“猗拳石”、“卷之怀、不盈尺”,描述了此太湖石有着拳头状的外形和不到一尺的尺寸。《谢日林赠湖石次其韵》是为答谢日林所赠太湖石而作,诗文中大赞此块太湖石的玲珑斑驳,用声如磬来表现质地的坚实质密。用“曾听法”和“不二门”来说明此石与佛家密切关系。《太湖石赞》与《谢日林赠湖石次其韵》所载的太湖石,极有可能描述的是同一件。而此件太湖石即来自“日林”。这也与日林为佛门弟子的身份完全符合。
在《独孤本兰亭十三跋》的第十跋中,有赵孟頫:“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一句。二王的临习并非易事,有人仅能得其皮,即字形结构的相似,陷进华丽、媚俗的深渊。赵孟頫不仅在“其皮”上达到结字、用笔的娴熟,又深知古人之用意,达到心性、审美上的一致。此次上拍的为日林和尚所书《心经》,大约创作于赵孟頫四十五至五十五岁之间,是其临习二王阶段的登峰之作。此册点画、结字、章法无不源自二王,而超凡脱俗。布白疏朗有致,错落跳动。每列间距恰到好处,通篇通达贯气,又不致于离散。非常注重轻重、急徐的变化,同一列中,有的字粗拙浓重,有的字空灵纤柔,二者相互穿插,揖让,使布局富于变化和动感。结体遒劲姿媚,取势自由,纵横错落,大开大合。虽然字字独立,但牵丝映带灵动活脱,呼应关照,笔断意连。在相同字的处理上,绝不雷同。如第二开中的68字中,有11个“无”字。特别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一句,两组重叠的“无”字,通过入笔的角度、线条的粗细、笔画的简省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达到字字不同。这与《兰亭》中的“之”字、《书谱》中的“乖”字有同工之妙。笔法纯熟自如,下笔果敢自然,二王的用笔已经信手拈来。锐利的尖锋入笔、出笔,锋芒毕现,直逼兰亭。处处能感觉到人到中年时残留的锋芒。线条中气实足,提按、粗细变化较多,浓重的按笔,使其书法在兰亭跌宕喜悦的基础上,凭添一分庄重静穆。在风神、结字、用笔上与此《心经》册为接近的是《跋保姆砖帖页》。出笔、入笔的尖锋,牵丝映带一气喝成的通达,行笔的速度,都与此《心经》册极为一致。与此作创作时间大体相当的作品还有:《致瞻民十札》、《远游篇卷》、《归去来辞卷》、《洛神赋卷》、《柔毛帖页》等。钱陈群在《致瞻民十札》中有题跋:“于秀丽中寓圆劲之势,洵得右军正脉”。何心山在观赵孟頫为友人书《洛神赋卷》,称孟頫书法与曹植文章同炳日月。以上二人的论断,便是对此阶段赵孟頫书法的精确描述。
辽宁博物馆也有一册赵孟頫《心经》。此册檀香木雕花夹板,册页名《赵孟頫心经墨迹》。梁清标题签条。后纸王穉登、张照、励宗万题跋,最后还有张照白描观音、韦陀像各一纸。有乾隆五玺及《石渠宝笈》著录。此册是赵孟頫为中峰明本书,并谦称为弟子。此册之书法体势修长,放纵洒脱。用笔方圆兼备,不燥不厉,稳重端庄。但与此次拍卖的《心经》册相比,拍卖本明显风神更飞扬舞动;体势更挺秀端庄;下笔更肯定利落;线条更研丽滋美,使人感到扑面喜气和蓬勃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