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拍卖精品 | 相关文章 | 留言评价 |
隶书“退一步斋” 横额 47×139cm 纸本 1813年 上海博物馆藏
款识:蘅沚三兄属书。嘉庆癸酉。伊秉绶。
钤印:人书俱老(白) 伊秉绶印(朱)
隶书"退一步斋" 横幅 纸本 嘉庆癸酉(1813)作
见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1995秋季拍卖会
题识:嘉庆癸酉伊秉绶。
钤印:伊秉绶印、故南景泉章、寒玉斋
尺 寸: 39×146.5cm
估 价: RMB 80,000-90,000
成交价: RMB 275,000
拍卖日期: 1995-10-08
隶书"退一步斋" 横幅 纸本 嘉庆癸酉(1813)作
见于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97秋季中国艺术品拍卖会
署年:嘉庆癸酉(1813)
印鉴:伊秉绶印(朱)故太守章(白)寒玉斋(朱)
款识:退一步斋嘉庆癸酉伊受绶
尺 寸: 39.5×140cm
估 价: RMB 30,000-40,000
成交价: RMB 60,500
拍卖日期: 1997-11-23
隶书"退一步斋" 横幅 纸本 嘉庆癸酉(1813)作
见于北京匡时拍卖有限公司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明清书法专场
署年:嘉庆癸酉(1813)
印鉴:伊秉绶印、故太守章
款识:退一步斋嘉庆癸酉伊受绶
尺 寸: 40×141cm
估 价: RMB 7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2,300,000
拍卖日期: 2012-6-4
【附录】匡时网站资料
墨卿妙笔能神通
——伊秉绶隶书“退一步斋”赏析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伊秉绶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生于宁化一个书香门弟,从小聪颖好学,饱读宋儒理学。15岁那年,其父伊朝栋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刑部郎中,著有《南窗丛记》等。伊秉绶30岁那年赴京赶考,举中正榜,便留居北京,时常出入太子傅朱珪的府弟,有一度还住在纪晓岚家中,给他孙子上课。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会试,伊秉绶进士及第,开始了亨通的仕途,嘉庆四年后,出任广东惠州知府。伊秉绶在惠州期间兴利除弊,勤政爱民,他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其提携岭南才子宋湘的故事,便成了一段佳话。那时他在重修苏东坡故居时,意外地从墨池里发现苏轼珍爱的“德有邻堂”端砚。后来伊秉绶把此砚带回宁化老家,并把书斋命名“赐砚斋”。有人说,这块苏东坡用过的端砚给伊秉绶带来了无尽的灵气,他用这块端砚磨墨书写的字特别漂亮。现在,此砚珍藏于宁化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嘉庆十年(1805年)前后,扬州连年水灾,伊秉绶危难之际出任扬州知府。他乘着一叶小舟,深入灾区勘察灾情,“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一边设置粥厂,安置灾民,一边动员富商损资赈灾,很快稳定了灾区局势,还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使灾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第二年,扬州风调雨顺,百废皆兴,民众无不称颂伊秉绶。
伊秉绶生前善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清《昭代尺牍小传》谓“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独不喜赵文敏,盖不以其书也。”焦循《雕菰楼集》谓“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赵光《退庵随笔》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蒋宝龄《墨林今话》谓:“(伊秉绶)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余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刘诸城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王椒畦诗曰:“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杨守敬《学书迩言》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向燊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李宣龚云:“汀洲书法出入秦汉,微时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即其行楷,虽发源于山阴、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谓:“世皆称伊汀洲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沙孟海说:“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伊氏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美术之意趣,“退一步斋”四字匾额,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杜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画光洁精到,此额书法笔力雄健,中笔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
伊秉绶生前曾临写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及《兰亭序》等,打下了其行楷基础。在嘉庆三年所书的行书作品“绝无人到处”已始见其独特风貌。到嘉庆十年所书的行楷对联“立脚怕随流水转,居心学到古人难”已形成他“古拙逸宕,姿态横生”的书风。评者谓其行楷亦能“兼收博取,自抒新意”、“行笔以隶法为之”、“篆籀金石气溢于字里行间”、“遒劲妍美,收纵自如,极具个性”、“多得鲁公遗韵,骨力内含”。评者谓其行书“笔笔中锋,不露圭角,蕴含凝重,行笔无不如意。”是与他平日苦苦练笔分不开的。据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载:“墨卿每朝起学笔画数十百圈,自小累大,至匀园为度。盖谓能是,则作书腕自健。”评其《节临唐宋人书屏》四条中第一屏(行楷)“工稳齐整,端庄大方”,“凝敛宽博”,“沉稳中见洒脱,断而不离、和而不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评其四条屏中的第二屏(行草书)是典型的碑帖结合的代表作,“既能恣意纵横,外柔内刚,又显得潇洒飘逸,随意自然,体现了他为人正直与较豁达的性格。”评其《临柳公权尺牍轴》:“既有雄厚刚健的笔调,又有灵动朴茂之趣。”评者又认为:“从整体看来,其行书神貌颜体居多,又有杨凝式、林和靖、董香光的遗风,不愧为清中期书坛的大家。”
按语:;此横披隶书斋额乃伊秉绶晚年所书之妙笔。此幅书法笔画粗壮平直,藏头护尾,凝重古朴,间架溢实,显得方正雄淳、骨清气穆。笔画无晚期汉隶“蚕头燕尾”,而又带汉隶碑额之特征,看似布置均匀,实则富于变化。其行书题款亦融合了篆隶用笔,方圆并施,自成一格,别有韵致。乃为神来之笔。是伊秉绶隶书之典型佳作。
此幅书法几百年来,有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把它摹成额、刻成扁,作为处世座右铭:“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历朝各代已把这“退一步斋”书法作为修心养性准隶书,编入实用字典、汇入历代书法作品集。是后人研究隶书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希望这件富有哲理的中国书法至宝永驻人间。伴随人类文化发展,永久启示华夏炎黄子孙。
声明:资料仅供学习参考,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