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首页 | 准备 | 楷书 | 隶书 | 行草 | 篆书 | 硬笔 | 书法故事 | 书家必携 | 装裱艺术

天下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又名“镇东楼”,即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山海关。古人称之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里位置优越,形势险要,文物众多,气候宜人,风光绚丽,又是旅游者向往的游览胜地。

  山海关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一是从地理位置上,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再就从地理形势上,依山襟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长城东部起点的山海关,成为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史上“关”的代表称号了。

  "天下第一关"建于1381年。“天下第一关”巨匾悬挂于天下第一关箭楼二层正面,长5.8米,宽1.55米,上刻阳文“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其中“一”字长1.09米,“关”字竖长1.45米。这五个字,笔划简繁相去甚远,极难布局,但“一”字一笔不显单薄,“关”字多笔不显臃肿。匾上“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每个字结构讲究,布局章法得当,笔力沉雄,与形势相称,大有镇关之风,为关口增添了威严和光辉,也道出了关口的战略地位。

  箭楼上现存三块木质匾,其中有两块是后来摹刻的。一为清光绪五年(1879)王治摹刻,二楼外悬挂的是民国九年(1920)杨宝清摹刻。摹刻匾原有落款,后被油漆涂盖。原匾悬于一层楼内。

  原匾为何人所写,多年来众说纷纭。有史料可查的有光绪四年(1878年)编撰的《临榆县志、建置编、城池卷》记有:“‘天下第一关’相传明肖佥事显书。”民国九年(1920)临榆县令周嘉琛《重修第一关旧额记》中说:“有额曰‘天下第一关’笔力沉雄,与形势相称,游者相传为严分宜(严嵩)手迹。”不过现在大家多倾向于肖显所书。

  又据由伍联德创办的《良友画报》1933年第七十四期上著文说:“日本又在新年初一用飞机和大炮轰击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不到第二天就失守了。‘天下第一关’牌匾已经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胜利品,运到东京,陈列在九段上的‘游就馆’了。”这样,就又多出一块牌匾。

  萧显,为山海关人、明成化年间进士,兵科给事中福建按察司佥事。传说萧显家境贫穷,连进京赶考的钱都没有。这时,有一位孤老太太很同情他,她自己并不富裕,却把一块祖传的古砚拿出来卖了十两银子送给萧显,还特意做了白豆干饭、萝卜粉条汤给他吃。萧显感激得热泪盈眶,转身挥毫,在宣纸上写下了:“天下第 关”四个大字,双手托住恭恭敬敬地捧给孤老:“听说皇上要给山海关东门的箭楼挂块'天下第一关'的横匾,我现在先写出这四个字,您到时候献上去,皇上一定会找人补写'一'字,到时您再来找我。”

  果然,不久,孤老奉旨来找萧显补写“一”字。萧显这时已经考中做了大官了,但他仍恭恭敬敬地对孤老说:“请您老给我磨满满一缸墨,再做一顿当年那样的白豆干饭、萝卜粉条汤吧。”孤老照他的话去做了。吃饱了饭,萧显把头发扎成一根“绳刷子”,伸进墨汁缸,用力一搅,饱蘸浓墨,在宣纸上一甩、一挫、一拖、一顿,一个笔法如神的“一”字就写出来了。 孤老将“一”字献上去,皇上重赏了她,使她得以安享晚年。而从那以后,“天下第一关”这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就高高地挂在山海关东门的箭楼上。

  还传说萧显受命书写此匾时,先以扁担作笔苦练两个月,最后用肩膀挥动扁担书写,才一气呵成写完此匾,所以力足墨饱,顿挫得当。后人称赞此五字形若蹲猊,雄强而茂密。挂到城楼后,人们发现“下”字少了一点,萧显于是在城楼下团起一块麻布,饱蘸浓墨,飞箭射去,恰好打到点儿上,这一绝招,使“天下第一关”匾额更加声名远播。萧显见名胜之处多有俗人题名刻字,心里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因而耻于留名.这倒使得他的名字流传得更为久远,也使得“天下第一关”之上所悬匾额成了“天下第一额”呢!


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