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隋唐五代书法概况 | 代表作品人物 | 相关文章

《灵飞经》望云楼刻本


  

《灵飞经》望云楼刻本 选页

  《灵飞经》的另一重要刻本是《望云楼集帖》,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审定,陈如冈摹勒。谢恭铭,字寿绅,号若农,浙江嘉善枫泾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藏书家。《灵飞经》被刻入该帖第一卷中,但仅有43行。据钱泳记载,《灵飞经》真迹43行本当时被吴余山所购得,谢恭铭借以上石。可知《望云楼集帖》中的43行,也是从真迹摹刻。

  此本虽然已非全貌,但刻工精良,较好地体现出原作的风貌。

【附录】从枫泾到无为——望云楼集帖及灵飞经的流传   

  明清两代,刻帖风气盛行,私人刻帖数量庞大,而且精品叠出。除快雪堂,真赏斋,停云馆,晚香堂,秋碧堂等著名汇帖外,在更多名声并不显赫的丛帖中也不乏辑刻皆精者,刻于清嘉庆间的《望云楼集帖》即是其中之一。

  辑刻者谢恭铭,字寿绅,号若农,世居枫泾,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父亲谢墉是清代著名儒学家,乾隆时直上书房,官至吏部左侍郎,阮元、汪中为其江苏学政时所取之士。精鉴别,富收藏,宋拓西楼苏帖数卷即其旧藏。谢恭铭自幼好读书,1787 年科举考试荣登进士,后长期充任文官,曾获授内阁中书、文渊阁检校等职。

  谢恭铭擅书法,曾审定历代书家墨宝,命陈如冈汇刻为法帖,即《望云楼集帖》。此帖刻法逼真精良,当时相国曹振镛曾作诗以纪。 据容庚《丛帖目》,《望云楼集帖》全帖共十八卷,首行帖名,无卷数。次行“赐进士出身、文渊阁检阅、内阁中书、前翰林院庶吉士谢恭铭审定真迹”,皆隶书。编次以书家年代为序,自唐人临黄庭经始起至清梁山舟。流传今日的全本极少,帖学渊薮铜山张伯英阅帖无数,也只见到望云楼6卷,未见全帙。

  谢氏精鉴别,故多以自藏真迹上石,非辗转翻摹者可比。其中明清各家墨迹为大宗,宋徽宗,宋四家,元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都有收入,而唐代名迹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传钟绍京《灵飞经》残本四十三行。

  灵飞经是流传有序的唐无名经生写经真迹,因书法极为精工流美,被后世冠以唐代书家钟绍京之名。真迹流传到明代,曾经董其昌收藏,极受董氏宝爱。董的好友海宁陈氏为刊刻《渤海藏真帖》,曾从董处借得。在商借过程中,董陈两人互质抵押,董先扣下十二行,陈归还时另扣下四十三行,致全卷拆散,不复完整。乾隆间,谢恭铭从陈氏后人处得到了扣下的四十三行真迹,摹刻成帖。四十三行外的其余部分已经亡佚,下落不明,仅可见于《渤海藏真帖》。《渤海藏真帖》刻灵飞经摹勒素称精善,加之小楷字体适应时代所需,问世后即风行海内,翻刻不绝,然著名如《滋蕙堂法帖》刻本,与渤海真本相较,精神面目不及甚远,余者可想而知。而谢氏所藏四十三行本,后归翁同和,经翁氏后人珍秘嗣守,由翁万戈先生捐赠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八十年代公布后,世人方知《灵飞经》真面。相较著名的《渤海藏真帖》,谢氏所刻《望云楼集帖》本灵飞经虽名声远远不及,但锋棱肥瘦更加贴近真迹,实如启功先生所言:“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得到陈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云楼帖》,刻法比《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笔画起落处的顿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过敦煌写经的人都容易感觉《望云》可能比较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失真。” 《望云楼集帖》刻成后帖版应该长期保存在枫泾当地,但后来不知下落。流传下来的完整拓本今日也不易见到,实在是书林学者的遗憾。近日,笔者在翻阅金石出版物时,意外看到黄山书社出版的由安徽无为县文物管理所何福安先生整理的《宝晋斋碑帖集释》一书,当中除历代墓志碑铭外,名家书法汇帖占了相当大的篇幅,细审后发现正是《望云楼集帖》的原版帖石。清代曹振鳙 《望云楼集帖感应诗》刻石宛然俱在即是明证。从书中收录的近拓本来看,历经两百多年,帖石散失近五分之二,剩余者保存情况仍然比较完好,《灵飞经》四十三行赫然在列,帖后紫芝老人、鲁直居士、陈氏后人陈元龙、陈世倌及董其昌的题跋也完整刊刻下来。特别是陈氏题跋将灵飞经分拆流传的前后经过详细记录,是最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那么这套帖版如何从地处吴越的上海枫泾辗转到了安徽无为,被置放于纪念米芾的宝晋斋米公祠呢?在无为县米公祠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介绍:“…现在这里收藏的凡晋唐以下的历代名家碑帖一百五十余方,解放前散见于无城礼拜寺刘秉嶂(应为璋)私宅…”可见今天无为米公祠中陈列的碑帖刻石多来自清末晚清安徽籍名臣刘秉璋。

  刘秉璋(1826~1905),字仲良,安徽庐江县人,咸丰十年(1860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元年入淮军。后授江苏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未到任)、江西布政使。光绪元年任江西巡抚,光绪四年以乞终养老母辞职回家农桑。光绪八年又被起用,任浙江巡抚。光绪十一年镇海之役,计击沉法舰一艘,重创三艘,火轮、小船多只,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中法战争期间,他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光绪十二年,刘秉璋任四川总督,督蜀十年,因“成都教案”,被清廷罢职。刘的子辈也颇出政经文化人才,长子刘体乾,在袁世凯当政时官至四川省省长(宣慰使);次子刘体仁是举人;三子刘体信成为著名学者、藏书家,他的关于楚辞类的藏书,被郭沫若称为海内第一。四子是后来出任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的刘体智。

  刘秉璋的生平事迹中,与望云楼所在地枫泾存在交集的时期是在同治年间。时值李鸿章任江苏巡抚,移军上海,为镇压太平军,奏调刘秉璋于帐下。当时太平军进占浙西各郡,刘秉璋率6000 余人,以吴长庆、况文榜、王占魁为将,逼垒而营。先集中兵力攻破西塘,而后乘势前进,攻占枫泾,并击败太平军从嘉兴、平湖、乍浦等地前来的数万援军。刘也因功获授江苏按察使。

  推测就在此期间,刘秉璋见到了望云楼集帖石版。刘本文人出身,自然懂得《望云楼集帖》的价值,遂将帖版从枫泾运到故乡安徽,刘为庐江人,无为与庐江两县本相邻,而刘在无为另有私宅,就把帖石置于宅中。一直到解放后,1950年人民政府将刘宅中的石刻移至宝晋斋米公祠。岁月变迁,帖石的本来身份逐渐隐晦,后人难以知晓此帖石的前世今生。至于帖石散失损毁于太平军战火中,还是迁至米公祠以后,就有待更多有心人加以稽考了。

  上海地区曾经存在并能保留实物至今的明清汇帖数量极为稀少,煌煌十八卷《望云楼集帖》的书法以及文史价值长期并未受到重视,望帖石的重新发现,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

壬辰秋稿于海上淳石斋
田振宇

【资料出处】来自淳石斋的博客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