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徐浩 (703--782)


  《张庭珪墓志》,全称《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公墓志铭》,徐浩撰并隶书,天宝十载(751年)十月入窆纺山,书写时间应在此前,有学者认为该志书于天宝五载(746年)。志形方,边长80厘米,厚16厘米,34行,行37字。共852字。四周刻有花纹图案。1977年7月民兵在河南伊川县坡头寨村修建涵洞时发现。现藏伊川县文管所。

  该作品结体舒展,秀气四溢。转折自然,挑提含蓄。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件小字隶书作品,字幅仅2厘米见方。小字易于得逸韵,而失遒健。但徐浩该作品,却将逸趣与遒健相对完美的结合起来了。虽不可与汉碑同类作品相提并论,但是置之有唐隶书杰作中,当不逊其色。

  《旧唐书·徐浩传》“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据此推算,《张庭珪墓志》是他48岁时撰书的作品,可谓继河南登封县《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碑》后的又一书法珍品,《圣德感应颂碑》是他41岁时的杰作,二者风格一致,字形扁平,骨肉匀适,结构紧凑、波划飘逸,用笔淳劲而笔势昂扬,都有一些用小篆结体书写的别体字。徐浩的隶书以肉多圆润为其主要特点,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与颜太师耳。然会稽多肉,太师多骨”。而《张庭珪墓志》较之瘦劲而有气骨,清冯班《印吟书要》,“徐季海筋骨,如渴骥奔泉,怒猊抉石。东坡云:‘细筋入骨’。无人知此言极妙,米海岳以为过老诋之,偏见也”。正因为徐浩的隶书从中年到晚年用笔特点的变化,所以才使黄庭坚、米芾只识其肉多,冯班只识其筋骨。从《张庭珪墓志》中可发现一种古拙、雄健之感。

  《张庭珪墓志》有行书笔意,结体、用笔仍见生涩,与其后期作品相比,略显瘦劲,有秀润之气,含初唐韵致。由此可以窥见徐浩早期书法的风貌,对于研究其书法的取法和变化十分重要。整幅作品,秀雅可爱,结体疏朗沉着。用笔稳重,但缺少后期作品的劲健。

  徐浩的隶书以肉多圆润为其主要特点,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与颜太师耳。然会稽多肉,太师多骨”。而《张庭珪墓志》较之瘦劲而有气骨,清冯班《印吟书要》,“徐季海筋骨,如渴骥奔泉,怒猊抉石。东坡云:‘细筋入骨’。无人知此言极妙,米海岳以为过老诋之,偏见也”。正因为徐浩的隶书从中年到晚年用笔特点的变化,所以才使黄庭坚、米芾只识其肉多,冯班只识其筋骨。从《张庭珪墓志》中,可发现一种古拙、雄健之感。

  张庭珪,两《唐书》有传。据志文记载和推算,张庭珪生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卒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享年77岁,天宝十年(751年)葬于寿安县纺山。纺山,史书无载,说明今伊川县高山在唐代中期称为纺山,属寿安县境。

  张庭珪历官,志文可补传之不足。传载: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礼部侍郎、黄门侍郎、少府监、洪州都督,沔州刺史,又历苏、宋、魏三州刺史,江西西道按察。而志曰:历冀氏、白水、伊阙三县尉,右台监察殿中,左台侍御史,再为起居,一为吏部员外,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少府监,持节颖、洪、沔、苏、宋、魏、汴、饶、同等州刺史,前后充河北宣劳、江西按察、河南沟渠等三使。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全集》-23-隋唐五代编 李邕(荣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