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秦汉书法概况 | 代表作品人物 | 相关文章

武威汉简


《仪礼》简

   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数次出土汉简,木简顺置于男棺盖前端,分木质和竹质两种,共496枚,为甲、乙、丙三种版本《仪礼》共九篇。具体内容是:甲本为《仪礼》17篇中的7篇,并有经、记、传,共有简398枚;乙本仅存“服传”一篇和经、记、传,共有简36枚;丙本仅存“丧服”一篇和经、记,共有简34枚。简长约55—56厘米和51厘米,相当汉制2.4尺和2.1尺,是古籍记载当时抄写儒家经典的标准简长度。宽度约在0.5至0.9厘米间。正面打磨光滑。甲、乙本四道编纶,丙本五道。每简正面书字一行,甲本每简容60字左右,乙本每简百余字,丙本为竹简,每简20至60余字不等。这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由于简册保存完好,墨迹如新,对于复原古代简册制度提供了具体例证。196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整理的《武威汉简》,公布了这批简牍资料。

   这批汉简不仅在版本校勘上有很高的价值,且书写工整秀丽,是汉代墨写隶书的上品。

汉代“白马作”毛笔 甘肃省博物馆藏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通长23.5厘米,杆径0.6厘米,笔头长1.6厘米。笔杆竹制,中空,精细匀正。笔杆中下部阴刻篆体“白马作”三字,“白马”是制作工匠的名字。笔头外覆黄褐色软毛,笔芯及锋用紫黑色硬毛,刚柔并济,富有弹性,适于在简牍上书写。笔杆后端尖头削细,以便于插入发髻。长度约合汉尺一尺,与《论衡》所谓“一尺之笔”相吻合。“白马作”毛笔是汉代毛笔的代表作。

汉代 丸墨 甘肃省博物馆藏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4.5厘米,底径2.8厘米。略近圆柱体,顶部渐收分为圆弧,底平,有磨用过的痕迹。墨色乌黑透亮。汉墨的基本原料一般采用松烟或桐油烟,墨性浓黑光洁,是现存最早的块状合成墨,为汉墨中所罕见。这块丸墨为认识墨的源流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武威仪礼简 简长51~56厘米,宽0.5~0.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仪礼》简是极为成熟的汉隶,虽然抄写出自多人之手,但书体整齐划一,统一于严整规范之中。此简文字,线条劲健,极富弹性;笔法迅急奔放。

《王杖》简

武威王杖简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简长23.2~23.3厘米,宽1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松木削制,两道编绳,先书后编,字迹清晰。内容为赏赐70岁以上老人王杖的有关诏书律令,载录汉代尊老、养老的政策和实施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更多>>>>>

《医药》简

武威医药木牍 甘肃省博物馆藏

   武威市旱滩坡出土,简长23~23.4厘米,宽0.5~1厘米,牍长22.7~23.9厘米,宽1.5~3厘米。共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松木削制。简文每简一行,牍则2—3行,也有多达6行者。从简牍上遗留的痕迹看,简有三道编绳,先编而后书,78枚简为一卷册。牍有二道编绳,先书而后编,14枚牍为一卷册。医药简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医药方有30多个,所列药物近100味,并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症、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用药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学科。武威医药木牍写于东汉早期。此木牍是医家记录医药验证,字多粗率,属章草,书体凝练宽疏,运笔随心所欲自在畅达,呈现天真烂熳的情趣。

【资料来源】甘肃省博物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