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拍卖精品 | 相关文章 | 留言评价

周亮工书法鉴赏小记
文/萬君超


   上海博物馆藏清初周亮工(1612-1672)行书诗轴,绫本,尺寸不详。诗云:“烽燧迷人无故里,小培杞菊古城湾。开畦自种琅玡稻,隐几闲看马耳山。短褐残书留旧德,新诗大海拥苍颜。绛纱帷外传经士,白首登堂泪欲潸。癸卯冬初过逸庵老世翁四本堂赋正,栎下世弟周亮工稿。”迎首钤朱文长方印“陶庵”,名款下钤白文方印“周亮工印”、 朱文方印“不读王李钟谭之诗”。 癸卯年为康熙二(1663),是年周氏五十一岁。行书而略带楷法,笔笔中锋,独具个性,别有风骨。周氏字近唐人欧、虞、柳三家,结体偏长,宋人中近黄、米二家,此与其用兔狼长毫无不关系。此诗轴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三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6月),编号沪1-2475;未见众鉴定家对此诗轴作真伪鉴定。又刊印于《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法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8月)。

   在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1997年6月“春拍” 上,亦有一幅周亮工行书诗轴(编号928),黄绫本,长 193厘米,宽49厘米。书法笔迹、诗歌文字、三枚印章与上博馆所藏完全相同,唯一不同是名款下钤印:朱文方印“不读王李钟谭之诗”,(拍卖图录上误为“不读王季钟谭之诗”),在白文方印“周亮工印”之上;左下角有朱文鉴藏印“吴氏筠清馆所藏书画”,是晚清广东著名收藏家吴荣光鉴藏印。吴氏《辛丑消夏录》未见著录。估价六至九万元,后以六万六千元成交。2002年12月,此诗轴再次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秋拍”上(编号0857),以十二万元成交。五年间增值近一倍左右。

   周亮工传世书法作品极稀,我近十年于博物馆、拍卖公司仅阅见四五幅。周以两幅内容相同之书法赠同一人,且均为癸卯冬(1663),于情于理皆无法圆说。此诗轴实为“双胞胎”,或一真一伪,或二者皆伪。我当时将朵云轩(后为翰海)拍卖品与上博所藏两者反复细鉴、比较,认为朵云轩本在笔法、纸缣、印章诸方面似较上博本略胜一筹,且有名收藏家印章。我虽目鉴二诗轴笔墨皆不无“僵硬”之感,却仍然无法确定二者孰真孰伪,或者二者皆是伪作。 我今年购得朱天曙编校整理之《周亮工全集》(十八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在第一册《赖古堂集》卷十(康熙十四年原刻影印本)找到此诗轴原作《过傅逸庵四本堂》:“烽燧移人迷故里(诗轴为“烽燧迷人无故里”),小培杞菊古城湾。开畦自种琅玡稻,隐几闲看马耳山。旧德残书纷短褐(诗轴为“短褐残书留旧德”),新诗大海拥苍颜。绛纱帷后传经士(诗轴为“绛纱帷外传经士”),白首登堂泪欲潸。”原诗与诗轴字句改动颇多,诗轴在前(1663),《赖古堂集》刻印在后(1675),古人诗文原稿与刻本多有所不同,亦是常情,故仅是为之存疑而已。如果是作伪,为何不按《赖古堂集》所刊文字而书?或是古人制伪时故意留下“暗门活口”?还是制伪者“背临”所致?令人殊为不解。 《周亮工全集》第十七册《赖古堂印谱》(四卷),是康熙六年周氏赖古堂钤印本之套色影印本。卷一中有二枚与上博本与朵云轩本近似之白文方印“周亮工印”,仔细比较《赖古堂印谱》与上博本与朵云轩本皆有差异,其中“周”字,尤为明显。《赖古堂印谱》中“周”字内“口”上部为双出头,而上述二本“口”皆平头。又《赖古堂印谱》卷三朱文方印“不读王李钟谭之诗”,印边明显粗于上博本与朵云轩本。其中“之”字篆书上部三线略为向右歪曲,而上博本与朵云轩本为直线,故怀疑皆为伪印。以我之见上博本与朵云轩本皆伪,而且极有可能出之一人之手。清人钱泳《履园丛话》卷十《收藏》云:“看得真则万象毕呈,见得多自百不一失。然而亦有天分存乎其间,并不在学问之深长,诗文之广博也。”予信也。

   周亮工《赖古堂未刻诗》跋云:“亮工此行将死奸人手,生平为诗虽不足传,然往往能见其性情,半生精力所在,惧子弟不能为之收拾。因书以付之逸庵先生。先生与亮工为性命交,又嗜亮工之诗,他日为亮工裒集诸稿,依体分类,合为一集以传,此逸庵之责也。”(见《周亮工全集》第十八册)可见傅逸庵此人与周亮工关系非同一般,然究竟为何许人氏,记之待考。

此扇面所书七言律诗与《赖古堂集》一字不误
——————————————————————————————

[作者说明]本文所作的有关真伪鉴定纯属个人之见。对文章所涉及的原作之实际真伪不产生任何影响。特此说明!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