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拍卖精品 | 相关文章 | 留言评价

郑簠(1622-1693)


郑簠《隶书谢灵运石室山诗卷》纸本 纵39厘米、横283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郑簠是一个很执著的书家,一生只写隶书,书风飘逸、优美,个性很强。
  此卷隶书颇有《夏承碑》的遗韵,兼收《曹全碑》之长,横画往往重顿,而收笔处用笔放纵,出锋,具有汉简书法的率性。在一些字的笔画上接入篆书结构,如草字头即是,为书法增加几许古朴、雅致。

点击右键下载[1][2][3][4][5][6][7][8][9][10][11]

附录原书说明:

楚调自歌 不谬风雅
  ——郑簠《隶书谢灵运石室山诗卷》介绍 (作者:张飞莺)

  郑簠此册书法为纸本,纵三十九厘米,横二百 八十三厘米,用高丽笺阔罕纸,开卷右下角压钤 “立义行事”白文方印。隶书:“清旦索幽异,放 舟越坰郊,莓莓兰渚急,藐藐菭岭高,石室冠林陬, 飞泉发山椒,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乡村绝闻 见,樵苏限风霄,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灵域 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又草书:“谢灵运《石室山诗》,己巳秋仲书为虎 侯先生,谷口弟郑簠。”钤“郑簠之印”白文方印、 “谷口农”朱文方印。

  郑簠于清太祖天命六年壬戌(1622)生, 清圣主康熙四年甲戌(1694)卒,终年七十二 岁。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人(今南京),明 亡时年方二十三。入清行医为业,终生未仕,于少 时即矢志攻研隶书,摩挲汉碑三十余年,如醉如痴, 倾尽家资,遍览山东、河北汉碑遗存。平生擅隶书、 工篆书,与朱彝尊、傅山均有交往。彼此切磋汉隶, 在对汉隶寻本求源的创作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为清 代书家树起了一面旗帜。清初隶书为碑学兴起的先 驱,而郑簠就是最早的隶书大家,开创清代隶书风 气的工匠之一,人称有清隶书第一人。包世臣在 《国朝书品》中,将他与金农的隶书同列为“逸品 上”,盛誉他“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朱彝尊《赠 郑簋》诗云:“金陵郑簠隐作医,八分入妙堪吾 师。竭来卖药长安市,诸出哀哀多莫知。伊余闻名 二十载,今如邂逅关何迟。”并推评他的隶书为 “古今第一”。梁巘《评书帖》:“郑簠领八分 书,学汉人间参草书,为一时名手,琅常不及也。” 钱泳在《履园业话》中曰:“国初有郑谷口始字汉 碑,再从来竹垞辈讨论之,而汉隶之学后兴。”马 宗霍《霎岳楼笔谈》:“谷口分隶,在当时殊有重 名,以汉石律之,知其未入古也,然较唐分则稍纵, 故尚不伤雅。”

  郑簠作书勤精,态度十分认真,其弟子张在辛 曾在《隶法琐言》中描述曰:“先生作字正襟危 坐,肃然以恭,执笔在手,不敢轻下,下笔迟迟, 敬慎为之。” “就坐取笔搦笔,作御笔敌之状。半 日一画,每成一字,必气喘数刻。”“先生自言: ‘学者不可以尚可,其初学隶是学闽中宋比玉(钰),见其奇而悦之,学二十年日就支离,去古 渐今,深悔从前。及求原本,乃学汉碑,始知朴而 自古,拙而自奇。沉酣其情三十余年,溯本穷源, 久而久之,自得真古拙,真奇妙之怪,及至晚年, 醇而后肆,其肆处是从困苦中来,非易得也。’” 又谓:“作字最不可轻易,笔管到手,一如控于钓 弩,少驰败矣!”其言认识之高,深得中国传统美 学精义。而他能在清初学董风气的重重包围中,另 辟蹊径,一生专攻隶书,在精熟掌握汉隶笔法的基 础上,寻求发展,于古朴可肆的书法高格中融入草 书疏劲笔意,赋予作品新理异态,演为自家笔调从 而形成以古出新,姿态骀宕的独特面目。开启清人 作隶之法门,对于其后的碑学书家具有振聋发聩的 指导意义。在郑簠率先垂范改变了清隶沉闷局面之 后,金农、高凤翰便于其成功的基础上推波助澜, 成为清隶高潮的前奏。其肆力古碑,隶书取法汉碑 又能别出新意、高古脱俗,自谓:“石文自《五凤 刻石》,下到汉、唐八分之流别,私谓得其神骨, 不减李潮一字百金也。”

  是卷《隶书谢灵运石室山诗卷》,作于清康 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时郑簠六十七岁, 是其晚年精心佳作,基本显示了他在隶书艺术上 的成就。其书虽广学汉碑,但主要是出自遒丽飘 逸、素有汉碑之中《兰亭序》之称的《曹全碑》。 如此卷,从结体上看,即以《史晨》、《曹全》 为本,兼有《夏承碑》的宽博,用笔则以《夏承 碑》为主,兼合《曹全碑》的灵润。笔画易平整 沉着为顿挫飞扬,结构变集密端严为开拓流逸。 故其体格端庄方正,偏傍结构虽全来自汉碑,但 却无时人俗隶之弊。笔法上尤具特色,发挥了 《夏承碑》用笔圆厚,回互流放的法趣井加以发 扬光大,掺入行楷甚至草书的笔意:于起笔处多 重顿,形成一大圆点,横画则多平横运行;长横 又往往重顿旋即提高、运至磔脚再事下按,渐提 出锋。甚至在撇、捺与戈、挑笔画的转折重按之 处亦显出此类的节奏变化,使顿按处圆润浑厚, 提行处敏捷俊爽,出锋犀利而峻发。虽无游丝映 带,但却能令笔画在起收转折处承启以往落锋时 产生的相应势态中蕴含流走飞舞之韶,形成其 “绵如烟云飞欲去,屹如柱础立不移”的“草 隶”笔法微式。整幅作品每字大小基本相近,粗 细疏密变化丰富、章法疏朗,字势取横、雁行排 列,横画飘逸,竖画稳实,结字多变,一气呵成。 那婉转流动的挑波撇捺、洒脱飘逸的飞动笔势, 与其端庄稳健的结体、厚重圆润的点画形态巧妙 结合,使之产生了巧与拙、润与枯、方与圆、重 与提、敛与纵的无穷变化、书美意趣十分丰富,令 观者如酩春醇,如沐春泽。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