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拍卖精品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明臣之典范异态之书风
■王倚平


  倪元璐(1594年—1644年)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历官至户、礼部尚书。崇祯末年,李自威攻陷京师,自缢死。谥文正。

  倪元璐自幼聪颖,读书敏捷,5岁时咏读诗篇过目不忘,17岁成举人,夭启二年成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后又授以翰林院编修,由此踏上仕途。倪元璐深受儒家思想教育,在他的意识里“忠”“孝”始终是赖以立身处世且高于生命的道德行为准则,他一生的荣辱沉浮乃至最终结局,无不与这两个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倪元璐入仕途,正值宦官专权,国势已极度虚弱,朝廷内外派别纷起,争吵倾轧,魏忠贤阉党与东林党两派对立尖锐。倪在翰林院中,尽管官卑言轻,但对朝中是非还是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他利用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的机会,出考题讽之。崇祯元年又率先上疏评论时政,请求召回被阉党排挤回乡的宫员,并请恢复讲学书院,这些主张得到新即位的崇祯帝的首肯。而他所表现出来的正直倔强、嫉恶如仇的品质,也为自己赢得了不小的声誉。因而史称“自元璐疏出,清议渐明,而善类亦稍登进矣”。

  此后数年间,倪元璐历任左谕德、右庶子、国子监祭酒、会试分考官和经筵日讲官。面对朝中党派相互攻讦倾轧,是非不断的局面,倪既不甘心做庸才,又不会曲意逢迎、揣摩当权者的心思,遇事往往喜欢出头议论,故而与前后首辅周延儒和温体仁的关系紧张。其次,好友黄道周、文震孟等人相继被罢官或凋离京城,这些都使倪元璐心中倍感失望和孤独,因而也萌生求归引退的念头,心中充满了焦燥、无奈、处在一种求退难遂,欲罢不忍的尴尬境地之中。尽管他有着强烈的忠君报国的愿望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正直刚强品质,最后却蒙谗言罢官而归,自此深知朝政不可为,从此绝意仕途。

  倪元璐回到山阴,开始了长达6年的赋闲生活,在这个阶段,安静闲适的自然环境,悠然散淡的田园生活,使他投注于艺术活动,开始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并且经常外出探访朋友,游览湖山,寻幽探胜。他的书法艺术这时达到成熟状态,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成为明末书风的代表。 崇祯十五年,闻清兵大举入关危及京城,求救兵于天下的消息后,坚守儒家忠君报国信念的他,毅然尽鬻家产以征兵,募得壮士数百人,驰赴北京。这一奋不顾身之举受到崇祯帝的嘉许与重视,即被委以户部尚书要职,掌管全国财政。然而倪元璐一介文臣,财政军事并非所长,实在无法力挽狂澜。而此时明朝政权已在农民军与满清军队的夹击下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倪元璐面对如此局面,深感无能为力,“逾月,李自成陷京师,元璐整衣冠拜阙,大书几上曰:‘南都尚可为。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敛。暴我尸,聊志吾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缢而死”。以一死来表明心态,以伞名节,卒年52岁。倪元璐为明朝殉国,这一壮举,为自己的仕途生涯赢得了一个壮烈辉煌的结局,而为历来帝王将相所膜拜不已。帝王们最乐意看到的即是臣子殉节,忠心不二。

  倪元璐不仅是地道的帝乇心目中最理想的为臣典范,他还书画俱工。其书法学习颜真卿、苏轼,上溯魏晋,傍通篆隶。倪元璐早年的书法学习,是以科举为中心的书法技艺修炼,在他进入仕途以前,他的诗词文章就名动四方。据《倪文正公年谱》记载,19岁,陈继儒看到他的一件自书诗扇面时大为惊叹,以为仙才,之后声誉H隆。

  明代书法基本上为元人书法的延续,故而明前期、中期书法作品的个性不强。明代书法虽不及汉晋、唐代那样繁荣鼎盛,但明代以书、画家集于一身的现象较前代更为突出,以及作品的样茸H趋成熟,书法“尚姿”的风气更浓。明代后期徐渭、董其昌、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的书法,不同程度地受到个’陆解放思潮的影响,在书法艺术的个性化、书法作品形式感方面,都有十分可贵的探索,从而创作出大量风格鲜明、率意放任的作品来,在吴门、华亭二派之外自成派系,形成了晚明浪漫书风。

  倪元璐于30岁时与黄道周、王铎为同年进士,进入翰林院。3人私交甚厚,于诗文书画经常相互切磋。在翰林院时相约攻书,从晋唐入手,“取法高吉”,以雄强、险劲的风格,于时风中另树一帜,被时人称之为“三株树”“三狂人”。倪元璐学颜真卿,黄道周学钟繇,王铎学王献之,倪、黄、王3人各自在传统中寻找立足点,虽各自追踪不同,然主张面貌独立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的书法实践和努力,给书坛注入了新活力和生机,为其日后的书风形成打下了基础。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多幅倪元璐作品,我们从中可窥见一斑。

  1 倪元璐行书《澜园诗册》。此册是19s8年武汉市义物管理委员会拨交过来的。纸本,纵31.8厘米,横57.8厘米,1册10页,共36行,尾3行。

  “亦为数合解风烟,得入名园似辋川。刑鸡而盟范少伯,骑鲸欲去李青莲。大儒俱出景州道,清论如吟秋水篇。想见山公能启事,竹林尚有驿招贤。侨札推襟非素欢,相逢不奈有其肝。世间几士闻鸡舞,月下孤舟即雉坛。除是求羊无客到,并将李郭拟仙看。请为文字三更饮,莫问鲇鱼曾上竿。集范吏部澜园之二,元璐。”钤“倪元璐印”“太史氏”朱白二印。

  书册行书以侧锋取势,露峰铺毫,每下笔处即用力着纸,着眼于线条的完整和力量的贯通。其墨浓而厚,笔画重而沉,给人以刚劲畅达之感,方整中见婉道,可窥篆、隶之意趣。苏轼的书风对倪元璐有较大的影响,线条敦厚,如“亦、数、辋、清、水、事、尚、文”等字。在章法上,倪元璐将行距留得较为宽松,注意每字之间的上下贯通。结体率意,无雕饰之痕。提按顿挫的动作较平缓,转折处多用圆转,如“为、园、形、而、伯、论、篇、想、尚、有、更、鱼”等字,少有作方峭之势,显得平和稳健。

  2 倪元璐行书《九同有赋轴》,纸本。纵218厘米,横70厘米,徐行可捐赠。

  “使得一天红叶飞,青山略较白云肥。更元写意图如此,岂有登高赋者非。招五人夫松其饮,勒六从事酒无归。醉来不觉身如蝶,去与黄花打一围。九日有赋,元璐。”钤“倪印元璐”“太史氏”白朱二印。左下角钤“徐恕鉴赏”,右下边钤“恕经眼”朱文二印。 此轴书法结体率意,点画锐利爽健。潇洒、沉着、利落,蘸一笔,挥洒不断,赢至无墨,每每此起彼伏。笔法秀逸。 徐行可(1890年—1959年)湖北武昌人。名恕,号强誃。1907年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后,绝意仕宦,以治学藏书为乐事。自名书斋为“箕志堂”“藏棱斋”“知论物斋”。精于经史考证、录略、金石之学。解放后,先于1956年将4万余册古籍捐赠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卒后,其子嗣徐孝宓及其兄弟姐妹又将余下藏书献出。其中古籍、善本图书归湖北省图书馆收藏;书画、碑帖、古器千余件则归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以下几幅倪元璐书法均是徐氏家族捐赠于我馆的作品。

  3 倪元璐行书《楚词句轴》。绢本,纵149厘米,横516厘米。

  “屯余车其千秋(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元璐。”钤“倪元璐印”“太史氏”朱白文印。左下角钤“武昌徐恕审定”“江夏徐氏文房”朱文二印。下有黄侃跋。(原作者:王倚平)结构安排上欹斜交错,险峻恣肆,多姿而奇伟。在提按与枯湿变化中不着人为痕迹,而显出苍浑的效果。常以一笔蘸墨而疾书,无墨也要擦出痕迹,颇具飞自的奇妙,风格独标。 黄侃(1886年—1935年),近代著名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季刚,号运甓,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黄侃与徐行可交往甚深,徐氏家中图书及收藏书画作品许多都与黄侃过目。

  4 倪元璐草书《戊辰春作诗轴》。绢本,纵163厘米,横45.3厘米。

  “每承长者责,蒙亦有区区。马阅五何罪,龟藏六巳愚。海潮音不女,戎服射为夫。所以蹶然起,登山求貘貐。戊辰春作十二之一,似刘君道史,元璐。”钤“倪印元璐”“太史氏”白文二方。

  笔法俊逸遒劲,结字欹侧多姿,似乎在不暇思索中,听任行笔自由顿挫,其书字字紧密,秀润流美。

  5 倪元璐行书《老竹岭轴》。纸本,纵184.5厘米,横81.7厘米。

  “喜不身如瓠子肥,随风吹上最峨巍。峰俱九转神仙药,云只五珠天女衣。若种庾梅应有梦,欲烧蜀栈示无归。倘容化作山头鸟,誓取环山不住飞。老竹岭,元璐。”钤“倪印元璐”“太史氏”朱白文二印。

  整幅气势连贯,首尾衔接,运笔使转,独具特色。自然、舒畅、赏心悦目,娴熟的技巧,达到快心畅神之境。

  倪元璐在植根传统的同时,又在竭力寻求变化。其受益苏字,却能将苏字的扁平结字特征,化为偏长狭瘦的自家构字法则,使其能自出新意。集形、意、气为一体,依意而生、率真天成,体现明人行书流便、秀雅的特点。康有为曾评曰:“明人无不能行书,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这里所谓“理”者,即指书法创作的规律;所谓“态”是指形态,如结字、章法、墨色等。倪元璐在具备运笔迅猛纵肆,结字宕逸奇崛,章法聚散分明这些明末书家所共有的特征外,点画的锐利爽健,字形的紧密欹斜则是其独有的个性。这就超越了他源出的帖学、碑学书法,将所学融入自己的创造。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清吴德璇《初月楼论书随笔》评曰:“明人中学鲁公者,无过倪文公。”其书深得鲁公厚实劲健之笔意,呈欹侧之势,以险寓正,风格奇倔刚毅,于明末自成一格。

  综观其一生,他对书法的投入远不如科举、政事、文章和诗歌。他视书法为余事,在他的著述中见不到任何论书法的文章,书法纯为清娱。他一生挥毫无数,但几乎都不署年月,似乎并无以书传世之想。而史书在向人们展示这位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时,也极少提到他的书法艺术,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他对书法的杰出贡献。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