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赵宧光资料整理与考略
赵彦辉 (本文发表于《书法研究》128期)


 

【内容提要】 赵宧光是明代中晚期的一位学者。身兼印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本文通过对一些文献和资料的搜集和梳理,可以对其生平事迹与学术、艺术成就有较为全面地了解。

【关键词】 赵宧光 事迹 学术、艺术成就

  赵宧光生平事略正史只提及寥寥一笔,明清笔记小说诗文也很少,方志亦不多,然大都相差无几。如《明史·文征明传》附载:

  (陆师道)女字卿子,适赵宧光,夫妇皆有闻于时。[1]

  明代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云:

  赵宧光,字凡夫,姑苏人,宧室东南隅也。以为名连半字,岂谓苏天下东南,自负能光彼中耶!早为经生,弃去,隐寒山,举家佞佛疏食,于经籍无所不窥,而笃意仓、斯之学,著《长笺》,论六议;《寒山帚谈》,论书法,其自书创作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由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允成高士矣!天启年间卒。子均,字灵均,亦善草篆。妻能诗,有集行世。[2]

  据《吴县志》载:

  赵宧光,字凡夫,太仓璜泾人。祖汴,举解元,成进士。父樗生,亦隐士。宧光少入赀为国子生, 中岁折节,读书卜地,葬亲倾家,开凿搜岩,剔穴丙舍数楹,俨然图画,遂为西山奇胜。庐居墓旁,足不至城市,所著书凡数十种,专精字学,篆学尤绝。[3]

  又,清人龚立本书载:

  赵宧光,别号凡夫,本娄东人,因先墓在寒山,遂移家卜筑焉。造访之初,在万历辰巳间。见其疏凿泉石,鱼鸟翳然。素馔清尊,名流云集。君气韵苍雅,似图画中人。善作古篆,运笔如飞。[4]

  可以看出,对赵氏的记载均大同小异。赵宧光一生未仕,且隐于寒山,是记载赵氏事迹简略的主要原因。清初,有《乙亥丛编》一书行世,录赵氏等撰《寒山誌传》,[5] 然此均未引起古今学者应有的注意,该书已成为尽可能最大限度还原赵氏历史面目的第一手、恐怕也是唯一的材料。

  一、关于赵宧光生卒年、名、字、号及籍贯

   赵宧光的生卒年问题,学界已有公论。然人云亦云者有之,更有甚者,以为待考者也有之。这都是学术上不负责任的表现。

  据其子赵均《先考凡夫府君行实》载:

  先君生于嘉靖已未(1559)八月十有八日,卒于天启乙丑(1625)九月三日,享年六十又七岁。

  按,即赵宧光的生卒年从1559至1625年。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赵氏六十七岁是虚岁,实为六十六周岁。

  关于赵宧光的名、字、号及籍贯问题,也比较混乱。据笔者所见的从明清至今的近二十种书籍中关于赵氏的字、号就五花八门,字有凡夫、水臣的;号有凡夫、广平、寒山长的;籍贯有姑苏说、太仓说、娄东说、吴县说、苏州说、松江说等。[6]

  关于赵氏的字、号、籍贯的出入尚不小。我们以为,众多说法距赵氏生活年代均有一段时间,其间难免存在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之现象发生。这样,其子赵均之记述较之上述可信度就较高一些:

  先君(赵宧光)名颐光,考之字书,以颐合于声未合于义,遂更颐为宧。字水臣,号广平,别号凡夫。[7]

  原来赵宧光原名颐光,后易为宧光,其子说乃父字水臣,号广平,别号凡夫。但赵宧光在《赵凡夫自叙》中自云:“赵凡夫卤人也,小丈夫哉,志大而学小,识多而才少,卒不能佐物成务,字之曰凡夫,是自呼其名。”自云字凡夫,盖此为后起之字,盖其子不知,误以为别号。另明代汪关为凡夫治印“寒山长”[8] 可知赵氏亦号“寒山长”。

  从文献的记载可看出,关于赵氏里籍之说法亦颇为混乱,令人无所是从。按,江苏吴县旧称姑苏,古吴县城又是今苏州的别称,娄江在江苏吴县东,娄东谓娄江之东,也属吴县,则赵氏之故里则一说为吴县,一则为太仓,一说为松江。据明赵用贤《含玄先生墓誌铭》载:

  赵氏自南渡后散处江左,其居璜泾者最大。璜泾诸赵皆世田孝弟(悌)至。宪副震洋先生汴以春秋发解南畿为时闻人而族始益盛大。含玄子即震洋先生子也……

  按,赵汴乃宧光祖父,其祖父出自璜泾赵氏,又,璜泾镇又名赵市,[9] 又,赵宧光姪孙女赵元复在《寒山展墓记》云:“余家自宋南渡至元季,子安公以荆王元俨后避难来东海,卜居虞疁崑邑造镇曰璜泾。”璜泾镇在江苏太仓县东北六十里。则赵氏故里在江苏太仓璜泾更确,《吴县志》的记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赵氏籍松江说则谬矣!

  二、赵宧光家世及生活经历

  赵宧光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宪副震洋先生赵汴嘉靖辛卯举南京解元,戊戌举进士,其后赵氏一族开始日渐盛大。其父含玄先生赵枢生,自幼读书,十七岁为诸生,后未能考取进士,“遂弃去,读他书,隐闤闠中,不窥户外者三十余年。其学主六经,旁及子史。搜猎古奇文秘事,矻矻不休。闭门下键,时至经旬,或遇风月晴明,仅出徜徉,才一瞬复入读如故”[10] 所著各类书六十六卷。赵宧光亦幼承庭训,潜心苦读。据冯时可《赵凡夫先生传》载:“(赵宧光)生而倜傥,负奇气。童时就学,父辄教以四始六艺,古文奇字。”为日后所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宧光的一生受乃父影响颇大。据《含玄先生墓志铭》载:

  其为文章构意沈遂,必本其意所独到而横溢开宕。……晚厌世氛,遂长斋日饭一脱粟或经数日不食,或日加数餮。抱膝长吟,若身在黄时也。

  又,冯时可《赵凡夫先生传》说:

  含玄子讳廷梧,隐德迈世,余尝称为六异先生,谓室无器,堂无客,衣不制,食不庖,庭不翦,草席不除尘,三吴间至今以为佳话。

  完全是我行我素,脱离世俗的出世状态。这种超脱世俗的企慕汉唐魏诸贤状态,自然把古代隐士当成崇拜的对象。 含玄先生又对子女要求甚严格。《赵凡夫自叙》云:

  先处世含玄先生无世俗交。研究文史之暇,时呼儿子侍听,千古可喜、可愕、可师、可惩诸节目,自相鼓吹,不知夜漏之残,庭训止此,何有于他。

  含玄先生的至孝也都出了名。这些都幼时的赵宧光产生深远的影响。

  赵宧光在先人之敝庐“野鹿”园度过了二十几个苦读春秋。期间,赵氏也曾为太学生。盖受其父远离尘俗影响,加之尊父命“慨然往修五世祖墓,收赎故宅,葺治宗统,使水木了然至于竭欢;奉七细察声气燕寝之地,粥粥如也”[11] 辞太学生,后父母相继去逝,遂守孝寒山,开始了其在寒山隐居的生活。

  万历二十一年(1593),含玄先生卒。次年,赵宧光奉乃父遗言,卜地为幽宅,但赵氏得大病一场,无功而返,乙未(1595)孟秋,其母亦逝,悲痛之余,尽破其家为两尊人买山营葬。遂携妻子陆卿子于寒山守垩室作冢人,矢志益坚,夫唱妇随,读书稽古,足不至城市,著书立说。“著书充栋而不以淹雅名,誓墓半生而不以孝行显”[12] 直至走完人生之旅。据说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来寒山,并赐诗三十余首,在《题寒山手尺雪长句中》中称赞说:“泉飞千尺雪千尺,小篆三字铭云峦。”乾隆来这里的用意是感赵氏夫妇的孝道以粉饰治具?或是羡慕这里的云山美景、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过能让皇帝多次造访,却也足够今人寻味的了。

  赵宧光妻陆卿子,苏州人,陆师道长女。夫妇在寒山的生活被传为佳话:“弃家庐墓,与卿子偕隐寒山,手辟荒秽,疏泉架壑,善自标置,引合胜流,而卿子又工于词章,翰墨流布一时,名声籍甚,以为高人逸妻,如灵真伴侣,不可梯接也。”[13] ,甚至对其评价高于其夫:“卿子学殖优凡夫远甚,少刻《云卧阁集》,沿袭襞绩,未能陶冶性情。晚年名重,应酬牵率,凡与闺秀赠答,不问妍丑,必以胡天胡帝为词,不免刻画无盐之诮,世所谓《考槃》、《玄芝》二集是也。赋之作,步趋六朝。尝为祖母卞夫人作诔,典雅可诵。”[14] 可见陆卿子是以诗名、书名并重的才女。其子赵均,字灵均,亦幼承庭训,少聪而好学,“从其父传六书之学,又从燕山僧贝林授大梵天字,并诸国字母变体,形声谱韵之奥,指画、形音、乡署、部居移日分夜,父子自相讲习。”[15] 父子均以学问书法闻名于世,均妻乃文征明玄孙女,名淑,“点染写生,自出亲意,画家以为本朝独绝。”[16]

  三、交 游

  赵宧光虽隐于寒山,然“户外不长到,人间多与交。”[17] 足不至城市,由于远离尘俗,其人品已高,不少名士前来拜访,大都为一时俊彦。赵氏早年在野鹿园时,就已经开始了这种交往。据印人金一甫说:

  余少时究心斯(篆刻),过吴访文寿承,而得其笔意;游白门,同何主臣究其宗旨;与黄圣期、吴敬甫集赵凡夫野鹿园,论其玄妙。[18]

  按,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文征明长子。曾任嘉兴府学训导,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少承家学,篆、隶、真、行、草并佳,并自成家,不蹈父迹。为明代印坛杰出的领袖,开启明代文人篆刻之先河,影响至巨。何震(约1530—约1604)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久寓南京,职业篆刻家,得文彭教诲,其印能出入秦汉、宋元之间,又善在刻石中使用刀法,故能卓然成家,世间文、何并称。从文献的记载来看,虽不能确认赵宧光与文、何有谋面的可能,但至少可以确认赵氏受文、何所开创的篆刻风气的影响。黄圣期、吴敬甫也为其时书法篆刻家,惜事迹待考,但从记载看,可断定他们与赵宧光相交甚厚。赵宧光在谈及其与金一甫的交情时曾说:

  余结发与雕虫作篆,即与一甫友善,三十年如一日,盖臭味相投,不必相师,不问共业,千里正自同风。[19]

  按,金光先,生卒年不详,字一甫,安徽休宁人。混迹朝市之间,印章取法何震而上溯秦汉,用刀爽劲,形神兼备。尝摹秦汉官私印并自刻印各一册,成《金一甫印选》并附《印章论》一卷。为万历时期重要的篆刻家之一。清人周亮工谓其:“家拥多资,乃多雅尚,究心篆籀之学。”[20]又,赵宧光谈及与好友朱简的交往:

  寒山老人相对剧谈,尽出平生见解,以相质难,修能不以余言为过,余不以修能自隐。[21]

  朱修能认为:

  赵凡夫是古非今,写篆入神,而捉刀非任,尝与商榷上下,互见短长。[22]

  按,朱简,生卒年不详,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安徽休宁人。他曾历14年之久,遍摹周秦两汉及元明篆刻家佳作,并详加评说、考证,研讨印章技法,匡正时人印作优劣。工诗,擅篆刻,有《印经》、《印字要论》、《菌阁藏印》、《修能印谱》、《印书》、《印品》等行世,为万历时代杰出的文人篆刻家和印章理论家。朱简说赵宧光是古非今,乃言其贵古贱今。于书体上,赵氏喜作篆体;于印章,赵氏热衷于秦汉古印的摹习。与书法篆刻主张师其师而不师其徒,取法乎上。

  钱谦益在《赵灵均墓志铭》中说:“灵均从其父传六书之学,又从燕山僧贝林授大梵天字,并诸国字母变体、形声、谱韵之奥。”,赵宧光同贝林也有往来,据其子赵灵均讲:“缁流中可与谈音韵之堂奥者,燕山贝林仁公一人也,结奄于山中,紫泥涧上居之。居数年而师以畏喧,徒居天目。”[23] 可见燕山僧贝林不仅是当时著名的小学家,而且又是赵宦光的学术知音。惜贝林事迹待考。

  其他如袁景休、王醇、吴兆、李宗延、张孟儒等或题额相送或题诗相赠,或探讨学问或切蹉技艺。与赵氏同时期的印人如苏宣、邵潜、汪关等均为其治印。正是这些文人雅士的交往,才形成了吴地良好的文化氛围,文人们以书会友,以学会友,以印会友,从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则自不必说。

  四、赵宧光其学

  赵宧光自幼从父受四始六艺,古文奇字之学。赵氏自己评价自己之学以为“大之则冯相谈空,方圆覆仰,差可措诸掌上,搜玄剔微,足补千古圣贤所未到,而不能布六寸算子;小之能指事、象形、裁成奇偶,差谓传千古圣贤之默契,而不能事雕虫镂刻于翰青缃素。能方丈大字而不能作蝇头端楷,能周秦椎鲁而不能效宋元流媚。总之舍人之所争而取世之所弃”。[24] 纵观其学,确实以六书之学为主,旁及其它,著述不少。据冯时可述其:“方研缃帙,与其配陆硕人倡和丹崖之上,初不知人间何乐可易碧山一笑也。所著书不下数万篇。如内学经、天文、地志、金石、声韵、艺文、稗史、稠林、逸草。书各为类,类各为品,品各为篇,篇各为目,无不搜微抉妙,穷作者之心,立未有之义。雕镂造化、争光云汉而吟弄风月者不与焉。尤邃六书。凡结字主客笔势逆顺。画有清浊奇正。体有向背动静,考之古文,有润色而无造作;验之人心,有融释而无阻碍。其法至于法天崇古,研几穷神,而其工至于补同文之治。宣三才之蕴,不独裨小学,佐谐声也。”[25]

  赵宧光用毕生精力从事《说文》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作《说文长笺》七十二卷,《六书长笺》一十三卷,是其文字学研究的代表作,清人刘献廷给予很高的评价:

  寒山赵凡夫先生六书之学,近代人无出其右者,其《说文长笺》虽未尽合于理,然亦弘博可观矣。[26]

  今人何九盈尤其对赵氏之“谐声韵表”给予较高评价。[27] 也有来自反面的声音,如清人顾炎武谓其《说文长笺》:

  此书乃盛行于世,及今不辩,恐他日非胜是,为后学之害不浅点[28]

  按,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明末江苏昆山人。学问渊博,著述甚多,开清代朴学之风。就对后世文字学的影响来看,赵氏的贡献甚微,更何况其《说文长笺》错误百出。显然顾氏以学者特有的敏感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

  赵氏一生以六书之学为主,为文字学家,旁及其他,著述颇丰,现蒐集其著述列表如次:

  1、声韵学
  《内外中声表》、《通韵无量音声》、《悉昙经传》、《汉声韵表》等27种详于《悉昙》及《通韵发凡》

  2、训诂学
  《续雅》、《释雅》、《汉诂》、《吴言》、《篇韵刊定》等七种

  3、书法
  《周、齐、秦诸金石补》、《金石林甲、乙集》共二十四种,见《寒山帚谈及拾遗》五卷

  4、博古类
  《鼎彝文》、《求旧考》、《石鼓章句》、《石鼓博考》、《刻符经》、《研典壶史》六种

  5、两仪之学
  舆地
  《九圆史》、《空史表志》、《图通》、《谱通志》、《纲纪都邑》、《乘唐》、《十道参》、《今略京省》、《参唐略》、《西南缴考》、《海夷图考》

  6、艺文类
  《翰海雕龙》及《韵语》、《伐山》、《格赋》、《类赋》、《弹诗》、《诗史》、《裁诗案》、《古赋韵读》等一十八种
  《谧叶调摄条目》、《月令汇编》、《授时编》、《居室疏》、《清泥志》、《山堂汝器》、《籍山中草术状》、《菌谱眺集》等

  8、逸草类
  《滑稽录》、《葩词汇剧》、《吴儿伎俩》、《九流燕石》、《外道神游》等

  9、结集类
  《小品稠林》、《九经十翼》、《赵氏类略》等

  10、杂草类
  《寒山誌》、《寒山蔓草》、《野鹿园诗硫》、《牒草》、《檀草》、《游草》、《文草》,诗则有《白云篇》、《莫愁篇》、《寒山集》及《云卧阁稿》、《考槃》《玄芝》 二集、《寒山剩草》等

  以上参见《赵凡夫自叙》。

  客观地讲,赵氏的著述不可谓不丰,而今人又能晓得几种?除了赵氏隐居的客观原因外,其著作的学术价值则颇让人怀疑了。难怪钱谦益谓其:“凡夫寡学而好著述,师心杜撰,不径师匠”[29] 评价可谓中肯。

  值得一提的是赵宧光的论书专著《寒山帚谈》。全书共二卷,上卷有《权舆》论十五种书体,《格调》论笔法结构,《学力》论字功书法,《临仿》言学力粗积,实即前篇之余绪,下卷有《用材》论笔墨纸砚,《评鉴》论辨识之深浅,《法书》论古法帖,《了义》论书家秘谛。书后有《拾遗》一卷和《金石林甲乙表及绪论》一卷。赵宧光《寒山帚谈》有《说文长笺》附刊本,文澜阁《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今所见惟后两种。今人崔尔平先生《明清书法论文选》和华人德先生《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所选的《寒山帚谈》惜都略去一部分,使读者难全其貌,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和王伯敏、任道斌、胡小伟编《书学集成》所选较全。清人王原祁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中辑《赵宧光论九体书》、《赵宧光论真草篆隶书》、《赵宧光论书》都是《寒山帚谈》的选本。该书虽有其局限,但仍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系统论述书法的理论著作。从诸多学者对其的征引上,足见其理论价值和独到之处,在明代众多书论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五、赵宧光其书、其印

  书法在明季承宋元帖学一路发展,而后创开台阁体风气,加之统治阶级推重有加,遂使影响至为深远。之后吴门、松江书法争妍竞秀,加之该地都为发达的商业区,文人荟萃,“名贤前后相望,一地文化风气互相陶染,彼此不能全无关联。”[30] 赵宧光就生长在吴门,其见多识广,为其书法方面的继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又赵氏精通古文字,好六书之学成为其书法上得天独厚的便利。

  赵宧光书法以创草篆而名垂书法史。至于为什么写篆书,赵氏却有自己的理解:

  古篆为真、草相氐,真草为古篆生机,飞白、分隶传驿而定矣。[31]

  学书先学篆、隶,而后真草……作字须略知篆势,能使落笔不庸。[32]

  学法书,必不可先学下品轨辙。……故凡学大篆必籀《鼓》,小篆必斯碑……[33]

  篆书一笔不得杜撰,而字字皆可变化。[34]

  在赵氏看来,篆书是其他书体的根本,是源。学好篆书,其他书体则可迎刃而解。正可谓“知本则意思通而易为力,求原则笔势顺而易为功。”[35] 以篆为尊,以古为贵,这一观点贯穿赵氏论书之始终。在此指导下,赵氏以为:

  余故贪夫,常谓遇事不见根柢,宁不学。……有心书道,必从顶门着力,字之必篆,犹学诗者必熟读《三百篇》,作文者必贯通九经正史。不然皆野狐也。余之作篆者,书之始也,不作徒隶者,未究其终也。[36]

  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化工之妙”,书法才能挥洒自如:

  化工之妙,无论取大作小,取小作大,亦无论取欧作虞,取虞作欧:即汉、魏可以作晋、唐,晋、唐可以作汉、魏。推此微言,取篆隶作真、草,取真、草作篆隶,以致取文字作绘画,取绘画作山林川泽,欣赏异轨?[37]

  这恐怕是赵氏法篆的重要原因。

  赵氏自评其篆书云:

  余不能真草而能古篆,即方丈一笔,自顾得意。至若以飞白作篆,知余言之不妄。[38]

  余喜作草篆,以续飞白之脉,其任率自好,若谓前无作者。[39]

  赵氏的草篆,在字形上以小篆为本,但笔法已完全不同于唐宋以来那种藏锋圆茎,笔划细匀的“玉箸篆”,而是用富有抑扬顿挫变化的行草行笔来写篆体,其起笔混重有力,一笔之中显出粗细轻重,转折和接笔之际,提按笔势显露,或笔断而势连,收笔也并非笔笔垂露,时有挑笔出之,这些都带有草书的笔意。其创新这处在于改变过去传统小篆之古雅浑穆,易之以刚健奇伟。后人则褒贬不一,褒则谓其创新之功,贬则谓其不守古法,落入野狐一路。张金梁先生评其草篆:“赵氏用草书的笔法改造篆书,用笔只求飞动,难得沉着,稍嫌浮滑,使篆书创作走向了极端而步履维艰,成为不可无一,而不可有二的书家”[40] 。其评甚确。

  《书史会要续编》谓赵氏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但《天玺碑》乃是以隶书的笔法写篆书,赵氏是用草书笔法写篆书,大概是赵氏领悟了以别体破正体的精神。受此启示,赵氏才有了创造之功。

  赵宧光的草篆在明季书坛可谓独树一帜,给明代的书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然而,赵氏草篆给印坛带来巨大影响,却是赵氏所始料未及的。清秦爨公记录了这样一个事实:

  朱修能以赵凡夫草篆为宗,别立门户,自成一家,虽未必百发百中,一种豪迈过人之气不可磨灭,奇而不离乎正,印章之一变也,敬服。[41]

  清人魏锡曾详细描述了这件事:

  修能用凡夫草篆法,笔画起讫,多作牵丝,是其习气,从来所无。[42]

  魏氏尚有诗云:

  凡夫创草篆,颇害斯籀法。修能入印刻,不使主臣压。[43]

  即朱简治印篆法起讫时作牵丝,用切刀法以加强笔意,从而摆脱文何风格的樊笼。切刀法入印明显受到赵氏草篆法的启示,朱简已经认识到,失去笔意便无从谈印章之美,而笔意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印章的雅俗。朱简以赵凡夫草篆入印,以切刀表现这种具有写意风格的草篆笔意,“实开清代‘印从书出’‘印外求印’论之先河”[44] 后来的浙派鼻祖丁敬就是在朱氏基础上获得的启迪并有所发展。

  稍后的傅山偶尔以此法写草篆一体,清人杨法、邓石如、吴昌硕等人写篆书,更从金石文字中吸取营养,从而使篆书呈现新的局面,我们也不排除是受赵氏草篆的影响的可能性。

  然而,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赵氏草篆也受到很多非议。孙光祖《古今印制》说:

  赵凡夫草篆,创古今未有之奇,正者偏、藏者露、静者躁、庄者佻、舒者促,敛者肆,文敏之道,于兹失守矣。朱修能好奇,乃以寒山法入印,愈工而愈魔矣。[45]

  这种保守派“一本正经”,黑守成规,[46] 不允许艺术领域有新的创造,他们所批评的,我们以为正是赵宧光于艺术上的创新所在。

  赵氏还善行草,笔酣墨畅,挥洒自如,出于帖学一路,继承多于创新。赵氏行草书多见于其题款作跋处。

  赵氏传世书迹海外拍卖行常有出现,但笔者所见有限,为大陆和日本所发表的,现摘抄如次:
  1、《杜牧诗轴》篆书,纸本,凡四行,行字数不一,共32字,纵104.6cm,横46.7cm,无年款。署赵宧光书。此作现藏南京博物院,见于《书法丛刊》1996年4期;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书法艺术明代卷》。
  2、《超鸿侣山》六言联,篆书,见于《书法》1984年1期;黄山书社1990年版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
  3、《竹开梅动》五言联,篆书。凡二行,共13字,纵135.2cm 横32.5cm,苏州文物商店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七),又见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4、《鸟吟檐间树篆书五言诗轴》,纸本,凡二行,共15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山》,又见于姚淦铭《趣谈中国摩崖石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篆书七言诗轴》见于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崔陟《中国书法艺术·明代卷》。
  6、《篆书五言诗轴》见于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崔陟《中国书法艺术·明代卷》。
  7、《篆书五言诗轴》见于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崔陟《中国书法艺术·明代卷》。
  8、《致世遗札》,草书,见于荣宝斋1993年《故宫藏明清名人书札墨迹选》。
  9、《滴沥珠玑诗轴》,草书,见于殷荪《中国书法史图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10、《毕熙志跋张即之金刚经》,1620年作,载傅申《海外书迹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等等。

  赵氏不光精通文字学,善书法创作与理论总结,还是明季优秀文人篆刻家的代表人物,他躬行篆刻实践,用功颇多。又赵氏生逢其时,又与诸多印人友善,如朱简、金一甫等,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可以想见。

  受明初集古印谱热潮的影响,赵宧光也投身其间,“前明亦尚印章,如赵凡夫、何雪渔、文休承、寿承、苏啸民,咸称作者。”[47] 赵氏曾手摹汉印达二千余方。清人吴翀在《赵凡夫印谱》序言中高度评价了他的摹古印:

  其摹古印,直逼古人,鉴赏家摭取一二,把玩不能释手。[48]

  该印谱六册十二卷,按官印、私印、吉语印、白方、单字、肖型为序。赵氏自己创作的印作零星少见,且真伪难断。罗振玉也曾评价过赵氏的篆刻实践:

  洎金一甫,赵凡夫诸家,始反而求两京遗矩,于是制印之术一进。[49] 在明代众多的印人中,罗氏对赵凡夫推重有加,足见赵氏在篆刻史上地位之一斑。赵氏也偶论印学,其思想散见于为人所作印谱序言中,论书专著《寒山帚谈》中也多处提及。另赵氏曾删辑周应愿《印说》成《篆学指南》,是他最有影响的印学辑作。

(本文写作曾得到导师丛文俊教授的指导与修改,谨致谢忱)

[注释] --------------------------------------------------------------------------------

[1] 《明史·文征明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977 年。
[2] 《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49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 《吴县志》卷六十,清汤斌修,孙佩纂,江苏古籍刻印社据南京博物院藏康熙三十年刻本影印。
[4] 清龚立本,《烟艇永怀》虞山丛刻本。
[5] 该书由赵宧光《寒山志》、赵用贤《含玄先生墓志铭》、朱之蕃《含玄先生赵公像赞》、冯时可《赵凡夫先生传》、《赵凡夫自叙》、赵均《先考凡夫府君行实》、钱谦益《赵灵均墓志铭》、赵元复《寒山展墓记》组成。后引此书不再注出。
[6] 参[明]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清]孙佩纂《吴县志》、[清]龚立本《烟艇永怀》、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杨仁恺《中国书画》、谢稚柳《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十三˙明》、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沙孟海《印学史》、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篆刻大辞典》、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潘运告《明代书论》、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国古代印论史》、崔陟《中国书法艺术·明》、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等。
[7] 赵均《先考凡夫府君行实》,见《寒山誌传》载《乙亥丛编》清乾隆刊本。
[8] 载黄惇《明代印风》222页,重庆出版社,1999年
[9] 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词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
[10] 《含玄先生墓志铭》
[11] 《赵凡夫先生传》
[12] 《赵凡夫先生传》
[1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7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4]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7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5] 《赵灵均墓志铭》
[16]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7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7] 王醇诗句,见《先考凡夫府君行实》
[18]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458页,西泠印社,1999年
[19]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461页,西泠印社,1999年
[20]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159页,西泠印社,1999年
[21]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453页,西泠印社,1999年
[22]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140页,西泠印社,1999年
[23] 《赵灵均墓志铭》
[24] 《赵凡夫自叙》
[25] 《赵凡夫先生传》
[26]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25 页,中华书局,1957年
[27] 参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265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8] 顾炎武《日知录》二十一卷
[29]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7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0]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8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31] 《寒山帚谈.权舆》。本文所引此书均出自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3年,后引此书不再注出。
[32] 《寒山帚谈.权舆》
[33] 《寒山帚谈.权舆》
[34] 《寒山帚谈.权舆》
[35] 《寒山帚谈.学力》
[36] 《寒山帚谈.评鉴》
[37] 《寒山帚谈.了义》
[38] 《寒山帚谈.学力》
[39] 《寒山帚谈.用材》
[40] 张金梁《明代书法史探微》397页,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
[41]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169页,西泠印社,1999年
[42]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525页,西泠印社,1999年
[43]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889页,西泠印社,1999年
[44] 黄惇《中国古代印论史》9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45]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282页,西泠印社,1999年
[46] 参钱泳《书学》,载《历代书法论文选》61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47]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549页,西泠印社,1999年
[48]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457页,西泠印社,1999年
[49]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703页,西泠印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