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王守仁(1472--1529)


王守仁《自赣州上海日翁手札》行书 25.7×48.5cm 正德十三年(1518)浙江余姚博物馆藏

王守仁《自赣州上海日翁手札》行书 (局部)

释文:
寓赣州男王守仁百拜书上
  父亲大人膝下:久不得信,心切悬悬,间有乡人至者,略问消息,审知祖母老大人、大人下起居万福,稍以为慰。男自正月初四出征勦贼,三月半始得回军,赖大人荫庇.盗贼略已底定。虽有残党百余,皆势穷力屈,投哀告招,今亦姑顺其情,抚定安插之矣。所恨两广府江诸处苗贼,经年彼处三堂,虽屡次征勦,然贼根未动,旋复昌炽,今闻彼又大起,若彼中兵力无以制之,势必摇动远近,为将来之忧。况兼时事日难,隐忧日甚。昨已遣人具本乞休,要在必得乃已。男因贼巢瘴毒患疮疠诸疾,今幸稍平。数日后亦将遣人归问起居,因诸仓官便,灯下先写此报安。
四月初十男守仁百拜书。
钤印:守仁私印(朱文)

此帖笔意清新、瘦劲坚挺、虽随意却无漂浮之嫌。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余姚博物馆。

王守仁书法初师“二王”,但不为古法所囿,“拟形于心”,达到了高远境界。其行笔风格端庄稳健,骨挺神骏,笔势飘逸,流畅清丽。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称:“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附录:明王守仁《寓赣州上海日翁书札》卷 作者:鲁怒放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勋业卓著,创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的、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心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士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传统人生追求方面,均建立了卓越的建树。作为王守仁的故乡,余姚博物馆收藏了一封他自赣州写给父亲王华(海日翁)的家书。该书纵25.7厘米,横48.5厘米,共十八行,全文内容如下:
  “寓赣州男王守仁百拜书上
  父亲大人膝下:久不得信,心切悬悬,间有乡人至者,略问消息,审知祖母老大人、大人下起居万福,稍以为慰。男自正月初四出征勦贼,三月半始得回军,赖大人荫庇.盗贼略已底定。虽有残党百余,皆势穷力屈,投哀告招,今亦姑顺其情,抚定安插之矣。所恨两广府江诸处苗贼,经年彼处三堂,虽屡次征勦,然贼根未动,旋复昌炽,今闻彼又大起,若彼中兵力无以制之,势必摇动远近,为将来之忧。况兼时事日难,隐忧日甚。昨已遣人具本乞休,要在必得乃已。男因贼巢瘴毒患疮疠诸疾,今幸稍平。数日后亦将遣人归问起居,因诸仓官便,灯下先写此报安。
四月初十男守仁百拜书。”
  正文下钤朱文“守仁私印”,后有自清康熙至现代十五位名家的题跋、题识(因割裂散佚,现存题跋以清康熙年间的卢琦为始)。诸位名家在跋中对王阳明的学问人品都极尽赞赏,对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森严有度、散朗多姿”的书法也推崇备至。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47岁的王阳明奉命在赣州一带征讨盗贼,先后捣毁贼巢穴38个,擒斩贼首58人、从贼2000余人,并最终设伏击溃了逃窜到横亘数百里、四面陡绝的九连山中的余党,安抚投降头目200余名,还根据地理情况立县置隘、留兵防守。家书中所述当为这一时期的事宜。在作书时,年事已高的王阳明身患瘴毒疮疠等诸疾、身心俱疲,已有“乞休归养”之意,但忠孝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作为自小就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大家,王阳明的书法初学颜柳,讲究行笔沉着稳健,结体端庄秀劲。随着“心学”思想体系的逐步确立,他“知行合一”的主张对自身书法修为也产生极大影响。他曾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疑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此后,他的书法创作愈加挥洒自如、随心所欲,师古而不泥古,被同时代的书家朱长春誉为“遒劲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从该家书来看,王阳明的行书确秀逸挺拔、雅静洒脱、从容平和而又自然天成、笔意清新,虽貌似随意却无轻浮之感,体现了其庄严谨重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情操。
  1964年,当时的余姚梨洲文献馆从上海征集到此件手札。虽然如今王阳明留世最多的手迹便是书札信函,但该家书并未载入《王文成公全书》中,既是对现有文献资料的补充,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作者单位:余姚市博物馆)

【资料来源】来自余姚博物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