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明代书坛 | 名家名作 | 相关文章

陆师道(1517-1580)


   字子传,号元洲。更号五湖。长洲(今苏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就职于礼部。不久以母老请辞归乡。师事文徵明,诗、文、书、画所谓文氏四绝,并能传达室之。山水淡远类倪云林,精丽者不减赵孟頫。尤工小楷、古篆,全得麻姑坛法,而以色彩傅之,遂为一时书家冠。后乃复起,累官尚宝少卿。著有《五湖集》等传于世。有子陆士仁,曾大量伪作其父书画。其女陆卿子,亦工诗画。

  《明史·列传》云:“(子传)以养母请告归。归而游徵明门,称弟子。”而他对文徵明的敬重程度,亦非常人可及。张岱《快园道古卷·盛德部》云:“(子传)师事文衡山,人谓:‘陆公已贵,胡折节乃尔?’公曰:‘文先生以艺藏道,无适非师。’奉之益笃。”对于文氏的诗文、书画,陆师道亦表现出同样的敬重:“人谓徵明四绝,不减赵孟頫,而师道并传之,其风尚亦略相似。”(《明史·列传》)

  因此,要分析陆氏的书法,必先知文氏之书。文徵明是个各体兼擅的书家,“自赵集贤后,集书之大成者,衡山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种通会的本领注定了他是位严谨的古典主义者。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文徵明“重法有余而意趣情调欠缺。并且,他对法度的把握失之于拘,不能进入自由境地”,“其书尽管也显露出表现某种意趣的主观追求,但往往总是追摹古人法度的意识做主,所以其意趣追求往往也受着古人意趣先入为主的制约,缺乏自我的发挥”

  陆氏秉承其师文徵明一贯平和稳健的书法风格,或许与他老成持重的性格有关。由于其本人心性谨严、认真,恪守儒家中和审美风范,故难于真正放开自我,书法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总体风格以平和温润、端庄严肃为主要特征。其运笔能化激厉为平静,没有剑拔弩张之气,行如作楷,每字每笔皆骨力分明,没有丝毫苟且,却很少有见性情之笔。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不强调个性化的呈现,而是机警地将古人的形式感融合、转化成为符合他想要的样式。

  艺术重在继承,但更重在独创。陆师道因敬重文氏而“并传”文氏之法,且“其风尚亦略相似”,这为弘扬文氏书风和“吴门书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陆氏抛弃了吴门前辈提倡的“绝去学今人书”、“直溯本源”的艺术主张,囿于成法,完全依归文氏,致使其艺术终不能达到“吴门书派”的一流水平。这是他在书法上最大的缺憾。

陆师道行书《赠绍谷诗》 纵26.4厘米,横16厘米 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承袭了文氏“重法有余而意趣情调欠缺”的风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和陆氏本人的其他行书相比,也显得有些拘谨。这首诗写于乌丝栏纸上,用笔硬挺,结字收敛,字字谨严,这样就远离了情趣。此作虽是写自作诗,但不似诗稿,从“子午”下夺“汉中”二字来看,完全是过于谨慎所致。因此,如果排除是一件伪作的话,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这是一件应酬之作,作者在书写时意兴不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总之,陆师道此件书法近文徵明晚年的行体,用笔圆熟,颇有文氏的风格;然笔法薄弱,少清刚之气,且少变化,结字亦有不稳的弊病。不过,综合陆氏其他行书来看,他能以清雅、纯正、醇和的品格表现文人士气与隐逸之风,又以其适度的把握,使这种高雅的书法趣味转为平易近人,得以适应当时市民审美情趣的需要,这正是“吴门书派”的群体性特征。正因为如此,“吴门书派”发展到明末,滑入因循守旧、徒仿形貌的泥淖。其地位被另辟蹊径的董其昌及其流派所取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仇英《仙山楼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陆师道《仙山赋》,嘉靖庚戌(1550年)春二月

陆师道《仙山赋》(局部)

陆师道小楷《缩临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陆师道 《 与元皋世契书》纸本 草书 26×23.5cm 西泠印社2018年秋季拍卖会

释文:远辱手教兼致珍馈,领次愧感。老母病势虽憾尚未全愈,贱体亦复不安,情悰殊恶也,见渝多事闵忧,为之怃然。今触目刺心,可虑者岂复止此,亦徒付之浩叹而已,病余草率,复谢,不能多及,幸亮之。
款识:清明日,师道顿首拜。元皋世契兄学士先生。
钤印:陆氏子传(朱)
鉴藏印:笛渔秘玩(朱) 朗岩(白)
西泠印社2018年秋季拍卖会 12月15日
估价:RMB: 80,000-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