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李邕(675-747)


  在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大雄宝殿西侧有一隋代建筑——鲁班洞,该洞南端西墙上镶嵌唐代书法家李邕于天宝元年(742年)撰写并行书的《灵岩寺碑颂并序》残碑,残碑高220cm,宽100cm,厚50cm,这块碑在被发现时已经断为上下两截,而且下半部分有残损。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十分珍贵。

鲁班洞

李邕《灵岩寺碑颂并序》残碑

  此碑碑目首见于赵明诚撰《金石录》卷七,云:“唐灵岩寺颂,李邕撰并行书,天宝元年。”康熙年编纂的《灵岩志》记载:“该碑弃于寺西北之神宝废寺右侧荆棘中,沙淤过半矣,乃北海太守李邕之文,但磨灭不能读耳”。乾隆末年阮元编撰《山左金石志》时,碑石已失,屡饬拓工访求未果,时见拓本只存上半,下截已佚。咸丰六年,何绍基访得此碑,已断为两截,且碑文漫漶不清,下半截前九行文字已失,。清陆增祥编《八琼室金石补正》也予收录。现存放该碑之地(鲁班洞)应是后人移至此处的。

  碑文前半部分为序,以散文的形式记叙了灵岩寺自晋法定禅师建寺至唐开元年间立碑时的兴废。后中部分为颂,为五首五言诗形式,既有对灵岩风光的描写,又有对高僧事迹的称颂。体现了李邕行书书法笔力遒劲舒展、险峭爽朗的特点。

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墨拓 105×92(上截),88×64(下截)cm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此拓为章钰藏拓,上有章鈺题签,并钤有:“长州章鈺”、“四当斋”二印,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墨拓剪裱本(选页)每页26×17cm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附录:
  灵岩寺碑颂并序
  灵昌郡太守邕以法有因,福有缘,故得真僧戾止,神人告祥,宜……或真空以悟圣,或密教以接凡,谓之灵岩,允矣。真……晋宋之际,有法定禅师者,景城郡人也,尝行兰若,……若是者历年,禅师以劳主人,逝将辞去,忽有二居士……建立僧坊,弘宣佛法,识者以为山神耳。因……夫山者,土之至厚;谷者,虚之至深;水者,因定而清。林……贝叶之经,衡岳廓莲花之会,独人存法立事,著名扬……空,矧乎辟支佛牙,灰骨起塔,海龙王意,贸金……仍旧。昔者州将厚具,邑吏孔威,广□支供,多供器物……解脱禅师以杖叩力士胫,曰:“令尔守护而送之。”仍施绢五十匹。□若武德阿阁,仪风堵波,□高祖削平之除,仍发宏愿。高宗临御之后,克永光堂。大悲之修,舍利之□,报身之造,禅祖之崇,山上灯□□切宇内。舍那之构,六身铁像。次者,三躯大□金刚□增袤。远而望之,云霞炳焕于丹霄;即而察之,日月照明□□道。此皆帝王之力,舍以国财,龙象之竭□慈□二□容植之不生,泛于草间,秽于垅上。职由□保众。发虑道摧。□清净之田,解昏迷之缚,不燃曷□□律,住持人慧之境;恐繁文字,削笔抄于连章,思广阙遗,刻阴□别傅。大德僧净觉,敬惟诸佛,□□□□□□。上座僧玄景、都维那僧克祥、寺主安禅,或上首解空,或出□□义。僧崇宪、僧罗□,僧零范、僧月光、僧智海、僧□□等,永言悟入,大启津梁,咸高梯有凭,胜宅自照,仍依俗谛,□□丰碑,宛委昭宣,弘长增益,桃源失路,迷秦汉而□□天长。其词曰:   倬彼上人,巍乎曾岭,冥立福地,神告□□。爰始幽居,逝言遐驰,寂用内照,尘劳外屏。其一
  □□□宫,岁时建置,今古齐同。磴道逦迤,霞阁玲珑。其二
  □□效灵。触类示相,扶持净域,警诫州将,延集□□。其三
  □□岳寺,台之国□,岱之北阜,蒲之西陉。是人依法,即事联声,宜□□二,谁云与京。其四
  硕德勤修,爽□□□,□哉转觉,以拯斯万。其五
  大唐天宝元年岁次壬午□□月壬寅朔十五日景辰建。

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墨拓 济南图书馆藏

  此为济南图书馆所藏已割裱成册的拓本,拓本后面附录了何绍基的跋,文中提到了《灵岩寺碑》,但是此跋并不是为《灵岩寺碑》而写。通过跋文判断,应该是为《法华寺碑》而写。跋文书写于咸丰己未年间,当时何绍基正在济南主持泺源书院。何绍基在济南再次看到了《法华寺碑》,于是写下了这片长跋。跋文拓本曾附在有正书局宣统三年二月出版的《蝯叟手钩重刻法华寺碑》之后。

  此跋与《法华寺碑》跋文略有出入。   

附录:何绍基跋文:
  李书石刻,惟《大照禅师碑》余未及见。所见者,若《戒坛铭》、《叶国重碑》、《娑罗树碑》、《东林寺碑》皆翻刻,失其真。《李思训碑》、《任令则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李秀碑》、《卢正道碑》、《灵岩寺碑》、《龙兴寺额》各造妙境,而纯任天机,浑脱充沛,则《法华寺碑》为最胜。去春在吴门韩履卿丈诒此宋拓本至济南,付老仆陈芝重刻,神理难追,规模粗具矣。
  《高僧传》载曇翼构法华精舍事兴碑悉合,唯翼逝後立碑山寺,会稽孔迁制文,不知北海曾及见否?此碑翻本叠出,无论笔势全非,即文字,亦多肥改,如 “秦望山上”增“大唐”字与後题。唐开元复出,“括州”或作“栝州”,“十微”误作“十徵”,“基”缺笔作“其一”,或误不缺,“陈州邑吏随国檀施”误作“陈随国施州邑吏檀”,“伛偻萎花”作“优曇异花”,“有耿投竿”作“有取扳竿”,“像光发福”下误“接台压龙”,首刻石人“东海伏灵芝”作“东海伏灵芝”,刻石皆讹舛,颠倒可笑,末题“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建”,按:新书本传,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括州刺史。立碑正在其时,金石录舆地,此碑目俱不误,翻本作十一年、十三年者皆谬也。《戒坛铭》开元三年立,《叶有道碑》开元五年建,皆题括州刺史,伪作显然。《卢正道碑》以天宝元年二月立,尚题括州刺史,上距开元廿三年凡八年。
  《灵岩寺碑》题天宝元年某月壬寅朔十五日,景臣考是十一月所立,衔书“灵昌郡太守”者,时初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灵昌郡太守,即滑州刺史,其年盖由括州迁淄州,又迁滑州。旧书谓:“由遵化尉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新书谓:“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括州刺史,历淄、滑二州刺史。上计京师出为汲郡、北海太守,天宝初年,李林甫忌之,因傅以罪。”叙次皆未翔实,此拓足正证诸碑之误,兼纠二史之疏矣。
  近日,阮氏《两浙金石志》、杜氏《越中金石志》皆从翻本录入,杜志云“法华寺唐大中时改为天衣寺,碑高八尺六寸,广四尺,又引周锡珪跋云,碑重立,殊陋恶,曾见旧拓三种,亦不知谁为真。”又引《万历绍兴府志》云,“寺後十峰,堂有李邕断碑石”,按周氏所见,定皆翻本,十峰堂前断石,或是原来妙断耶。
  北海书与鲁公同时并驱,所撰书多方外之文,其刚烈不获令终,亦略相侣。余于颜书手钩《忠义堂帖》,收藏宋拓本《祭伯文》、《祭侄文》、《大字麻姑坛记》、《李元靖碑》,于李书见《北云麾》原石全本于番禺潘氏,收宋拓《麓山寺碑》于杭州,搜得《灵岩寺碑》两段于长清,见古拓《卢府君碑》于崇雨舲中丞处,今复得此帖,墨缘重叠,可云厚幸。窃谓两公书律,皆根矩篆分,渊源河北,绝不依傍山阴。余习书四十年,坚持此意,于两公有微尚焉。苦臂腕孱弱,复多嗜少专,瞻望前哲,徒增叹愧耳。
咸丰己未正月道州蝯叟何绍基跋于泺源书院

【资料来源】
《中国书法全集》第23卷-隋唐五代编-李邕卷(荣宝斋出版社)
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菁华
济南图书馆金石拓片鉴赏
转自清净流芳的博客
曲径通幽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