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近现代书法概况 | 代表人物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郑诵先(1892-1976)


郑诵先   四川富顺人。原名世芬,字诵先,号研斋,晚年以字行。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即习文史、诗词和书法。书法从隋碑入手,后来专攻草书,将今草和章草结合在一起,形成朴茂古雅的风格。五十年代在北京与张伯驹等人组织“北京书法研究社”,任秘书长。晚年又将《爨宝子》、《爨龙颜》等碑的用笔融汇到他的草书中,风格更加浑厚苍莽、潇洒飞动。呈自家风貌。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在专业报刊发表,被收入《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等。致力于书法普及与教育工作。常到文化宫、少年宫及电台、电视台举办的“书法讲座”讲授书法。著有《怎样学书法》《各种书体源流浅说》等。

郑诵先

《隶书轴》书写时间未详.纸本.隶书,计13字.126×65厘米.蒙山人藏.

郑诵先

郑诵先《草书诗轴》 136×45cm
拍卖行: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迎春拍卖会 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会专场
题署:铁男同志属画,诵先时年八十三。
印文:郑诵先
市场行情: 估价: RMB5,000-8,000 成交价: RMB:6600
拍卖日期:2007-3-16

【相关文章】郑诵先与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
魏洲平 2000年02月23日
出处《中华读书报》2000年02月23日

  不久前,荣宝斋出版社辑印出版了由启功先生“敬跋”的《郑诵先书法集》,人们又见到了这位二十世纪书法大师的书艺风神。现笔者记下所知郑诵先先生与他同时代一些书法大师的二、三事,以表达对这位老前辈的敬仰与怀念。

  郑诵先(1893—1976)讳世芬,字诵先,号研斋,别号勉堪,四川富顺人,我国著名书法大师。大师尤擅章草,其章草集汉隶二爨于一体,“随手落笔,圆满天成”,独具深厚、苍茫特色,是北派章草的典型,有“章草王”的美称。时与郭风惠、陈云诰、沈尹默、陈半丁、溥雪斋等先生齐名,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郑诵先先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骄傲,在二十世纪书法大师群落中,他是一位不可不提的巨星。

  诵老家学渊源,自幼聪惠过人,很早就以诗文雄阔,学问渊深而誉驰乡校。上海震旦学院文科毕业后,更名重其时,社会名流及金融界争相延请。四、五十年代或更早,一些文坛老宿,如傅增湘、夏仁虎、吴北江、章士钊、关赓麟、许宝蘅、商衍赢、叶恭绰、郭风惠、郭啸麓、陈云诰、钟刚中、黄君坦、刘文嘉、汤用彬、张伯驹等数十位老先生结诗社(注),诗书唱和,过从甚密。当时,陈叔通老先生及俞平伯先生也常参加诗社活动,与老友们欢聚。启功先生在《跋》中谦称自己在“张伯驹先生词课座上,得瞻(诵老)道范”,当是此时事。

  1956年,郑诵先与张伯驹、郭风惠、陈云诰、萧劳等老先生共同发起并创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书法研究社——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书社社长由陈云诰先生担任,秘书长由郑诵先先生担任。陈云诰,字紫纶,河北易县人,清末甲辰进士(与末代状元刘春霖同科),中国著名书法家,新中国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书社就在北京后海张伯驹先生的家里办公。书社建立后,几乎囊括了所有在京的书法名流,老先生们搞书展,办讲座,学术研究,奖掖后学,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奠基性、开拓性的工作。他们的成就产生了极为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群众书法组织,她的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北京的带动下,此后不久,上海也仿效其范,成立了类似的组织。郑诵老与当时其他书坛巨擘,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为现代书法艺术的开创及新中国的书法普及教育,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50年代,笔者黄髫小儿时,随老一辈学者、教育家郭珍航(字献霆)先生学习诗书。先生教我:当今好书法,要数郑诵先。你学的这些字帖就是郑先生编的。郭珍老是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的最早成员,精词章、书法。代表作有宋哲元政迹碑(原藏于河北莲池书院)及中小学生习字帖(红模子;荣宝斋印制)。60年代初,曾应同社好友邓拓先生之约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写过一些知识性文章,为此,文革中受到严重迫害。他的老友溥雪斋先生曾评价;“献霆楷书,不让麾霆(郭风惠)”。先生与郑诵先是好朋友,先生如此敬重郑诵先,足见郑诵老在书法界中的声望和影响。从此,我牢牢记住了这位大师的名字,并一生敬如己师。

  郑诵先与书社另一重要创始人郭风惠(郭珍航之兄)的关系更为亲密,他们联手为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作出了许多非凡贡献,时有书坛双雄的称誉。郭风惠,中国“北学”领袖人物,北京大学早年法学、英文双料博士,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早在1918年,严范孙老先生在亲点周恩来作文为南开学校第一之后,便把“北方健者”的称号亲赠给郭风惠。其书法,被末代状元刘春霖称为“中国第一书法”;其诗被老辈学者吴北江称为“前后五百年,恐无敢与之争席者”;其画,是近现代书法入画最为成功者之一。时有诗书画“三绝”之誉,其总体艺术成就,至今似无人可及。诵、风二老互相敬慕,互相学习,可谓学问挚友。

  为弘扬老一辈书法家的功绩,196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在郭沫若题词的专版上,展示了十位老书法家的作品。郑诵先与郭风惠、陈云诰、陈半丁、溥雪斋、沈尹默、王传恭、陈文无等老先生并列其上。1963年暮春,一个以毛泽东主席诗词为专题、由当时在京全国顶尖书法家参加的重要笔会在北京北海公园仿膳举行。诵、风二老与书社的数十位老友应邀出席。笔会上诸大师各施所长,精心创作。陈云诰先生写了《如梦令·元旦》、溥雪斋先生写了《泌园春·雪》、秦仲文先生写了《清平乐·会昌》、王传恭先生写了《西江月·井岗山》……其中,尤以郭风老以其鸡毫绝技所书《菩萨蛮·黄鹤楼》,郑诵老写的《浪淘沙·北戴河》最为精彩。笔会选出了近二十位老先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制成当时最精美的书签,在全国广泛发行。日前,笔者还在郑诵老的关门小徒,现琉璃厂宏宝堂画店经理程茂全先生处瞻仰了他收藏的这套书签。这些书法作品在制成书签时,落款全被去掉,另于书签背面铅印主席诗词原文,再印上某某书。据说是因为当时所有作品中,唯郭风老的落款只题了“风惠试鸡毫”五个字。留下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花絮。

  1964年,诵、风二老与溥雪斋、康伯藩、刘博琴等先生联袂在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电视书法讲座上授课,首开中国电视书法讲座的先河。这是中国电视事业和中国教育事业的大事,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遗憾的是,这一珍贵历史瞬间,没有留下任何影视资料。但庆幸的是,老先生们的讲稿有的还在,他们高妙的书法理论和超绝的书法艺术,教育了当年众多莘莘学子,并至今还在产生着广泛影响。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这些老人更因材施教,一生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如,郭风老在1919年至1926年“北京艺专”执教期间,曾教过李苦禅、王雪涛。郑诵老则培养了麦华三等一些书画名家。至今活跃在书坛的许多名家,或出于他们的门下,或接受过他们的影响。风、诵两位老先生直至晚年,还为书法艺术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如,郭风老继徐世昌之后、于赵朴初先生之前,题了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匾(保留至今),及颐和园的“石舫餐厅”匾;郑诵老则题了香山公园的“松林餐厅”等一些名胜匾额。可惜的是,由于后人不知这些老人,这些名作多被毁失了。

  郑诵先先生和创建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的诸老,是优秀中国文化和中国书法艺术造就出的杰出代表,是传统书法艺术的卓越继承者和现代书法艺术的优秀开创者,没有他们,就谈不到二十世纪的中国书法艺术。遗憾的是,这些世纪大师莫名其妙的被长久湮没。当今,包括一些“著名××家”对其中这些老前辈,竟闻所未闻。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号称“二十世纪书法展览”上甚至见不到他们的一个字!反映了我们当前急功近利,数典忘祖,不注重历史学习,不尊重科学的不良学风和浮躁的社会风气。

  好在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尽管这些大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场反文明的动乱中,人格被践蹋,作品被毁损殆尽,他们更未能享受到今天的光明,可他们的艺术光彩不灭,他们的历史贡献不朽,他们仍有大量作品散落在民间,他们会被历史和书法艺术永远记往。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世纪8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风惠书法选》、《郑诵先书法选》;1997年末,更由国家出巨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风惠大师的大型专集《郭风惠书画集》;现在,荣宝斋出版社又为郑诵先大师出版了《郑诵先书法集》。这是世纪末,祖国给二十世纪书法艺术最好的总结和给二十一世纪的最珍贵的礼物。


新中国书艺的最早传播者-郑诵先
刘海声
出处:富顺在线

  郑诵先先生(1893——1976)是新中国最早在社会上宣传普及、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著名老书法家之一。

  先生名世芬,号研斋,别名勉堪。清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城内玛瑙山。祖父郑家光,邑名士,著有《书带草堂诗文稿》,擅长楷书和行草:父亲郑易庵也长于书法。以蝇头小楷为世人所称道。先生从六岁至十五岁,在家塾读书,放学后又受父教读经史古籍,临习柳公权、欧阳询法贴,奠定了热爱书法艺术的基础。191 1年,先生随父游幕广州,就读育英中学。辛亥革命运动中,随家迁居上海,入复旦学校文科学习。1914年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勒令退学,暂依大舅王秉恩家。王氏藏书甚丰,为酷好读书的郑诵先提供了良好条件,他读遍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学问大进,也由此养成了终生手不释卷的习惯。

  1915年,先生二十二岁,结束了求学生涯,随三舅王秉必去广州,经推荐在烟酒公司公卖局任科员,以后又在广东官产处、广东省财政厅任二等科员。1922年,离广州去北平任全国烟酒事务署秘书、主事。1927年,张学良将军设军团部于北平,慕先生名,敦聘为秘书。1929年,张学良挚友胡若愚,周大文先后任青岛、北平市市长,求干练人才于张。张即荐先生任青岛、北平两市秘书及秘书长,举家迁往北平。1 933年北平市长易人,转任河北省政府参事。次年,张学良部下王韬任天津市市长,向周大文求贤,又登门聘请先生任秘书长,1935年,天津市市长易人,先生即赋闲在家,并从此结束了二十年的政治生涯。

  先生虽历任要职,但秉性耿直、廉洁,不义之财不取,邪恶之势不附,处于日伪横行的平津,他多次向家人和朋友表示:“决不认敌为友,成为历史罪人”,失业之时,两袖清风,全家生计也捉襟见肘了。

  1937年,先生受大陆银行总经理许汉卿聘,任该行秘书兼文书主任,从此步入金融界,以后调任该行天津分行副经理兼河东支行经理,天津银行公会秘书长。抗日战争结束后,天津拟成立证券交易所,委托先生筹办,在津宁两地几经奔走,终于促成该所正式开业,并聘先生为经理。两公会为酬谢先生创业功劳,赠送黄金三十两,先生附函拒收。说:“在筹组期间一切事务,皆为我份内之事,也已得到薪俸报酬,今两业公会又委托资耀华先生送来黄金三十两,实不敢当,因此壁还。”先生这种高尚的义利观,在两业公会中引起很大震动,受到普遍好评。先生为此还严肃地对大儿子郑必达说:“钱乃身外之物,够用足矣。我现时无多钱,将来亦无多遗产。我给你们留下的是德,而决不是钱。”

  1949年1月中旬,天津解放后,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确认先生在证券交易所的工作清楚无误,因而继任大陆银行总经理稽核、青岛支行经理。1961年冬,大陆、金城、中南、盐业、联合等五家银行组成“公私合营五行联合总管理处”,先生被聘为秘书长。“三、五反”运动中,经鉴定没有经济问题,只在鉴定中提了一条意见。“一贯用毛笔起草文件,字大浪费了纸张,以后应改正”。1963年,北方五银行又与南方十二家银行组成公私合营银行,聘先生为研究室委员。

  不久,先生年满六十,获准退休。至此,又结束了十五年的金融工作。在此期间由于生活稳定,颇致力于读书写字,与平津书法名家有广泛交往,章草已自成一家,在天津书法界享有盛名。

  先生开始从事中国书法的研究、普及工作是从1956年开始的。当时先生已六十三岁。忽得挚友张伯驹先生邀请去北京,任张先生和溥雪斋等创办的“中国书法研究社”秘书,这是新中国为弘扬祖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群众团体,属文化部领导,设张伯驹什杀海后海家中;几经变迁后,又改属北京市文化局领导,先生则举家迁和平门内西中胡同36号。1965年3月,中国书法研究社奉命撤销,先生随即退职。在这十年中,先生研究、普及书法和推动祖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一、宣传普及书法知识。众所周知,建国后,钢笔、铅笔书写汉字成时尚,毛笔字虽未明令禁止,但却不受欢迎。先生参加书法研究社后,受电台、电视台、文化宫、少年宫和多所学校邀请,讲授如何研习书法。196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书法电视讲座”,由先生与郭凤惠等人主讲,这是新中国首次运用电视传媒宣传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值得大书一页,现在一些中年书法家,就是因此而成长起来的。在1956年至先生去世的二十年中,北京青少年登门向先生请教书法的,常络绎于门,先生均热情接待,耐心辅导,即使在“文革”期间先生身体欠佳也不畏风险,不顾疲惫,为登门请教者指路解难。当儿女们抱怨他太不注意身体时,他却说:“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为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他做了无私的、巨大的奉献。

  二、著书立说,开新中国书法著作之先河。由于书法研究社的努力,首都群众学习书法的热情逐渐高涨,先生十分感动,为满足大家要求,他在讲授书法提纲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撰写了《怎样学习书法》一书,作为书法研究社的“书法丛书”之一出版问世:接着又应书法爱好者的要求,编写了《各种书体原流浅说》一书,作为“书法丛书”之二出版。因为当时批判个人崇拜和名利思想,两本书都只标明“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执笔人:郑诵先”。两书先后问世,深受读者欢迎,很快售罄,都又再版。1976年,香港书商还翻印了《各种书体原流浅说》发行港澳及日本、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两本书的稿酬,先生分文不取,尽管当时生活困难,他都全部交给书法研究社使用。他说:“我一生研习书法,晚年能留两本有关书法的书籍供后人借鉴,就足以自慰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足为书法界增光,为后学者典范。此外,先生还编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j顷等人的字帖出版,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有关书法的文章,如《光明日报》所载《书法艺术和艺术性》一文,就是新中国最早的书法理论文章之一。

  三、为在北京举办多次展览和座谈会竭尽全力。先生作为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的秘书,担负着大量的宣传组织和日常工作。为了宏扬祖国书法艺术,曾经举办过多次古人书法展,现代书法作品展、全国书法优秀作品展暨书法座谈会等活动,不仅在首都地区活跃了书法艺术的学术气氛,还对全国产生了相当影响。先生在组织中日两国书法交流时,均先向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征集稿件,再聘请专家评审选出高水平的作品,因而深受日本书法界的好评,并将中方作品汇集成册影印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日本东京等地举办的《现代中国书道展》中,先生的作品《忆秦峨·娄山关》(毛泽东),在日本影印出版时,排列在郭沫若、梅兰芳之后居第三位,此次书展和影印集在日本受到广泛称誉。

  四、积极参加北京市政协的诗词、书法创作活动。先生不仅擅书法,并长于吟诗填词。当时北京市政协诗会每月都要根据政治经济大事和季节花卉拟具题目,请会员作诗填词。先生每次均认真推敲定稿,然后用宣纸写好寄出。这些作品融古典文学与书法艺术于一体,很有研究和收藏价值。

  纵观先生书法,所作草书、苍劲雄浑,气魄恢宏,以章草笔意为纲,间杂今草;且时出连绵,文字线条斩钉截铁,以劲峭取韵;文字结体多取横势,较今草多古雅雄劲之趣,较章草则多飞动流利之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晚年尤好汉碑,并试图将其特点融合于章草之中,为明清以来即趋衰微的章草注入新的血液。成为当代书坛“集千载隶草大成,创一代章草新格”的项尖人物。

  先生性喜交游。交往名士较多,常与互相切磋学问,并能虚怀若谷,吸取知识。早在二十年代,先生即与同乡张善子子、张大干友善。并常向精于章草的罗复戡促膝研讨,可谓亦师亦友。此外如书法研究社同仁启功、张伯驹。天津吴玉如、陈少梅,以及章士钊、夏承焘、王学仲、黎雄才等,均为先生的书画诗词挚交。先生对青年朋友更是热心培养。寄托振兴中华书法的厚望。如书画界的刘炳森、王遐举、胡爽庵、杨再兴、崔如琢等,均是先生当年的常客,而今已成书画名家了。

  先生夫人何淑君,亦富顺人,贤淑礼让,勤俭持家,结婚后即挑起家务重担。1935年后先生赋闲在家,收入阙如,经济十分拮据,为了不让婆母忧心,丈夫增加精神负担,全由她自己持筹握算,终致心力交瘁,不获安享晚年即于1942年去世,年仅五十岁。先生为此悲痛万分,誓不再娶,时年仅四十九岁。虽诸亲友多次提亲,黜被婉言拒绝,独身以终。先生与夫人共有两子一女,因教育有方,均能自励有成。长子必达任天津体育学院教授,次女必俊任北京大学教授;三子必坚,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

  先生热爱桑梓,三个儿女虽然出生武汉和北京,先生却教育他(她)们在填籍贯时,要写上“四川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