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刚健清新 醇厚中和
——徐无闻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作者:任云)


   徐无闻(1931—1993),名永年,字嘉龄,三十岁后因耳疾更字无闻,晚年名其斋为烛明室。四川成都人。早年曾就读于成都市实验小学,一九五四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先分配到西南农业大学工作,一九五五年调人西南师范大学,从教三十余年。生前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篆刻和唐宋文学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四川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印社名誉社长。曾担任《汉语大字典》编委,主持《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工作,主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东坡选集》,有《徐无闻书法集》、《徐无闻印存》、《徐无闻论文集》、《徐无闻临中山王厝鼎》等著作和学术论文传世。

   徐无闻先生一生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求学不懈,执着坚韧;内具贞刚之气,但为人平和谦逊;学识广博精深,自奉勤俭朴素,具有高尚、平易、冲和的学人风范。徐无闻先生擅长书法篆刻创作与学术研究,一生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文学的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在书法篆刻创作上,参加历次全国专业性展览,或担任评委和学术委员,形成了自己刚健清新、醇厚中和的艺术风格,以其格高气厚而刚健清新、醇和自然而摇曳多姿,众体兼长而精工深致的艺术创造体现了他的俊逸而富有隽永意趣的生命意态,带给我们无穷的美感。

   徐无闻先生甲(骨文)金(文)篆隶真行草各体俱工,尤以取法中山王器字及铁线篆创作作品最为绝伦;篆刻秀雅工稳,极具功力。徐无闻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由于其高洁的人品、朴素的情怀、渊博的学识和深厚良好的个人修养,超越于同辈人,并相异于风格相近的其他艺术家,成为中国第一流的学者型的艺术家。

   徐无闻先生幼承庭训,其父亲徐寿(益生,鸿冥老人)为成都现代文博、书刻界有名人物,成都杜甫草堂内八十年代前所悬挂的诸多名人楹联牌匾即出其手刊。徐无闻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学术文化熏陶,在其父亲指导下学习书法篆刻。十五、六岁起从学于潜江易均室、成都周菊吾两先生。三十二岁到上海,曾谒沈尹默、潘伯鹰两先生请教书法,又经易均室先生介绍向温州方介堪先生请教篆刻。徐无闻先生尊师重教,一九八一年曾专程去温州拜谒方先生,补行拜师礼,列为门墙。

   在一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研习中,徐无闻先生有幸得到了当时书法篆刻专业最高学术大家的指导和提领,禀赋好,眼界高,路子正,勤于用功,打下了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一系书风为根底的纯正坚实的创作功夫。沿此书风,先后取法学习上古甲骨文,秦小篆、铁线篆,汉隶,晋“二王”,唐褚遂良等书法经典;晚年因目力下降,多作行草书,甚有唐代怀素、宋代黄庭坚草书风致。 由于受“二王”一系书风和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影响,徐无闻先生的书法总的基调是晋唐人书风的品格,即既讲法度,又重韵味,徐先生将瘦硬奇肆的刀笔与醇厚典雅的韵味相融合,以法度为基础和支撑表现韵味,又以韵味成为法度的旨趣和风尚。

   徐先生十分重视书法技法的锤炼,对法度有很高的追求。他主张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要精到,经得起推敲,才深致耐看。犹如高手唱戏,不耍花腔,一板一眼,吐字清楚明亮。因此,无论书法还是篆刻,徐先生的运刀行笔,挺劲爽利,英气逼人。其楷书、行书乃至于行草的基本点划,以及印章代表作品如“寻章摘句老雕虫”、“宿世辞客前身画师”、“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等印,刀笔爽爽,形态清晰,神采奕奕,别有余韵。其篆刻主用切刀,精细、微妙,下刀稳准狠,仿佛清脆有声。面对这样的作品会感到一种英锐之气扑面而来,感觉在醇厚典雅的整体韵味基础上,体现了传统中的个性。

   用笔、结字之外,徐先生不同于传统文人的是,十分着意于艺术构思的经营与作品审美效果的自然和谐的统一,这使得他的艺术富有了现代艺术创作的构成质素。从中国传统审美标准论,自然美大抵有两种涵义,一是指非人为的自然而然地存在或运动的天地万物所具有的美,如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所述: “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此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綷。”二是指出自人工却无斧凿之痕,且能生动表现天地万物内在生命力的艺术品。如唐孙过庭《书谱》中那段著名论段:“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利于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徐无闻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正有后者——由极为精深娴熟的技艺和含蓄丰富的内涵追求相谐和,经过充分而自由地外化和表现出来的自然之美,即唐释皎然“至丽而自然”,也即古人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着意经营而归于自然,融会意匠而超越自然的天真之境。徐先生曾在一位好友去世时撰写过一副挽联,联语是“三遭忧患终堪恨,千古文章尽其才”,用六尺皮纸,长锋猪棕提笔,书《石门颂》隶体,写得气势开张,笔墨疏放,把当时那种悲痛的深挚之情,宣泄得淋漓尽致。这副对联既十分考究,却又自然天成。功力深处见自然,徐先生大量的书法篆刻作品既规范、工稳、平和而又隽永、醇厚、耐人寻味,实现了用最大的功力、意匠、制作,从知其然,求其然,到不期然而然,处处是经营、处处是匠心、处处是人工,进入了处处无做作、处处无痕迹的高妙境界,达到了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最佳表现状态,因而臻于书法表现的高格境界。

   经营之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徐先生的学养对其书法创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徐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无不具有一种经典醇和的书卷气、学术味。这在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中出现的任意分离或聚合字形,搔首弄姿,叉脚立手等怪现象中,显出了特别的淡静的坚定和高贵。

   善于学习、辨证地思考,成为徐无闻先生在书法篆刻艺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启示。通过对传统书学理论的研究和思考,徐先生确立了自己对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传统既不泥古又不骛今的客观而科学的学习态度。对于“古”,即对于传统文化艺术遗产,一方面“取法乎上”,认真研究,广泛借鉴,提倡接受古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又不迷信古人,泥古不化,力求古为今用。比如,在书体上,多方取法,各体兼备,尤其在小楷、篆书、草书上的艺术创造,既能看出其高深的传统功夫,更能看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抒情方式。其楷书以帖兼碑;其行草奇逸恣肆,富于节奏和韵律;其篆书则典雅精深,无论脱胎于斯、冰之体的玉箸篆,还是自立面目的中山王鼎铭文字,能把这些高古的字体写得从容自如,甚至带着轻松与潇洒,确实体现了徐先生的过人之处。在篆刻上,则是将各体文字,不同的印章款式,不同器物的精义,融会贯通,以古出新,发以己意,形成了自己精工典雅而俊逸灵动的独特风格。

   对于“今”,即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徐先生也采取了辩证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不赶时髦,不慕荣利,不使书法篆刻成为猎取名利的庸俗艺术。另一方面,也不自鸣清高,人世两遗,使书法篆刻成为绝尽人间烟火、脱离大众的一己的精神产物。徐先生主张书法篆刻应有时代精神,抒发今人的怀抱,表达今人的生命意志。徐先生曾经为人民解放军烈士书写碑铭,书体为具有浓厚碑味的楷体。徐先生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来完成这场“工程”,表达了先生对人民烈士的深切纪念之情。徐先生为书画家治印,总是思考力求使印章风格与书画家作品风格一致,成为其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徐先生生前,个人生活简单朴素,但每每遇人索字,总是热情满足,不以金钱衡利。徐先生正是这样,把自己的艺术砥砺、精神风格、个性面目,随时代、生活、人生感受的积发,在自己特殊的学术和艺术创造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和流露出来,实现了自身的生命意志、生命价值和时代气息、时代精神的融合。

   徐先生曾以孙过庭《书谱》中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个字刻了一枚印章,并在边款上刻铭:“此八字是吾箴,行无惑,必有成”,这无疑从观念和实践上决定了徐先生书法篆刻艺术的崇高品格和长久生命力。

【资料来源】

任云艺文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