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高二适((1903-1977)


高二适《世上只要五言联》 97×24cm×2 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高二适馆)藏
释文: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钤印:鸱夷子高、高二适印、草圣平生

附录:而今捉笔有传书

——读高老二适先生书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作者:叶培贵

  高老二适先生在《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完稿之时,欣然赋诗:“赴速急就称奇觚,鬼哭神惊运思初。隶草千年成绝业,而今捉笔有传书。”虽仅28字,却锋芒凌厉,吞吐千年,不仅显示风流文采,更昭示了舍我其谁的气概。他是一位真儒。“兰亭论辩”,使书法深深卷入时代精神生活,同时,把二适先生“真儒”的形象,牢牢地树立在书法史的丰碑上。“而今捉笔有传书”,所传的又何止考订文字呢?!更是他大笔挥洒的书作与大写于世的人格。

  二适先生是当代章草大家,这一点已经不用我再饶舌。但二适先生又不仅是章草,他由章草出发,而熔狂草、今草、行书于一炉,形成自己特有的风骨,峻健劲拔而不失风流本色,跌宕多姿而自绕潇洒气象,一如他的学问和人格。

  这件作品,可窥二适先生融会贯通之一斑。粗看之下,是一般行草的格局体势和笔墨,甚至会误解为一般的学者字。但是仔细推究,实大不然。

  除“登攀”等字外,多数已脱略了章草痕迹,但“世上”、“要肯”等字,仍能寻绎出章草骨骼的影响。巧妙的是,这些字与“事”、“只”等置于通篇中,全无捍格,体现了高老的熔铸能力。

  从体势上看,简单的10个字,但丰富多样。“世”字展,“上”字蹙,“无”字横向伸张,“难”字左右错落,“事”字纵向舒展。“只”字上紧下松,“要”取横势,“肯”则上取横势、下呈纵势,“登”字密集,而“攀”字疏放。其中尤其动人的是单字内部的收放:“无”、“只”、“肯”字的上紧下松,“难”字的左右密集、中间宕开,“事”、“攀”的中部凝聚、外围舒展。可谓因字立形,因形成势,因势利导,形成自然潇洒的格局。

  在笔法上,高老更是自由挥洒,无不如意。“世”字锋芒外露,“上”字棱角分明,而“无难事”三字,则内敛含蓄,“只要”和“肯”的上部,承“事”的笔致而来,仍以光华内蕴为主调,“肯”的下部与“登”字,又重新回到斩截峻健的笔调上,“攀”则内敛、外放兼而有之,以沉郁之致,收束全篇。

  墨色的使用,更见高明。“世”的右侧两竖、“肯”的下部和“登”字,都在斩截的运笔过程中自然呈现飞白,笔毫运动丝丝可见,而“事”、“只”两字,明显强化了水墨的洇染,尤其“只”字的“口”,完全因涨墨而凝结,与飞白处形成极其强烈的对比。“无难”、“要”以及“肯”的上部,则介于两者之间,不温不火,从容淡定,一派娴雅气息。“攀”的墨色微枯,而不以飞白为意,反以凝重是求,正好收拾全幅。

  用印也十分精心。引首章正好弥补了“世”、“上”之间稍显过大的空白。名章和闲章自然镶嵌于“要”、“肯”和“登”字的字间,宛如天成。

  整幅作品,从初看的貌不惊人,到仔细推究下的处处匠心,正可印证“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高明境界。中国书法,向来不以技术取胜,因此炫技从来不足为奇。最难的是“看似平常最奇崛”,那才是一种真正契入文化之心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不是宣纸堆砌得出来的,而需要文化、心灵和人格的陶养。斯人往矣,来者其谁?

作者简介
叶培贵, 1968年生,1998年获文学(书法)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资料来源】转自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