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近现代书法概况 | 代表人物作品欣赏 | 相关文章

葛介屏(1912-1999)


    安徽省合肥市人,1912年4月生。早年经张叶青、刘启琳、张琴襄指授,寝馈于殷墟甲骨、西周钟鼎和秦汉以来各种碑碣,后入安徽省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工作,对梁闻山、邓石如、包世臣诸家书法领悟尤深。善四体,尤擅篆、隶,所作质朴苍劲,严谨端庄,且能从古朴中见妩媚,从骨力中见秀丽,风貌别具。篆刻则溯源于秦汉,又取浙、皖两派之长。更善以书法入印,高古商雅,别开生面,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篆刻展览及在专业报刊发表,被收入多种书法作品集,为多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碑刻。于文字学、古诗词、文物鉴定和考古均有较深造诣。偶写梅、菊、竹亦饶有生趣。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金石学会会长。安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作品来源: 紫薇阁网站

声明:本版图片转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本站不能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如涉及侵权,请速与本站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是真名士自风流——怀念葛介屏先生
来源: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老乡 2006-08-25

  葛介屏先生安徽合肥人,1912年生,1999年逝世,享年88岁。葛老是当代公认的著名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金石学家和诗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金石学会会长。他学识渊博,在文字学、古诗词、金石刻印、文物考古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他的“诗、书、画、印”堪称“四绝”,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篆刻展览并发表。他的印章及书画作品,不但为全国各地喜欢金石书画的人士所索求、所收藏,也多次被作为礼品带到国外,为和平和友谊作出贡献。

  我的一位朋友潜心收藏葛老的作品已有二十多年,现有葛老的书画百幅以上。他所展示的葛老的作品,从书法来看,行楷隶篆堪称四绝;从画作来看,不但有葛老擅长的蕉叶菊花(见图1),还有梅花,每幅画都是那样的精彩传神。我看到葛老的书法,自然古朴,凝重大方,端庄秀丽,刚劲有力;一笔一画,如刀刻斧凿,可谓力透纸背,而且这力道又是那样的平稳,绝没有丝毫的轻重沉浮之感;每个字的结构布局,是那样的秀美,恰到好处,无懈可击;我感觉,这正是葛老书法作品感人之处,魅力所在。葛老的画作,赏之能使人如饮美酒,如啜甘茗,在不经意间那山石中的菊花,花瓣边缘以淡墨着力勾勒,使人觉得那菊花正在极力张扬着它的美丽,在向空间尽情播撒芬芳;斜铺在画纸上的芭蕉叶,坦然鲜活,仿佛有露珠在叶面滚动。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亦如其人,葛老为人也是敦厚朴实,执著认真。他生前虽已功成名就,誉满神州,但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依然孜孜以求,勤奋不已。当他有参加考古工作或出席学术会议机会时,总是不忘对所见到的古文字进行记录,描摹和研究,甚至在别人观赏风景名胜的时候,他仍然在揣摩所收集的资料信息。正因为如此,葛老的艺术创作宝库是非常丰富的,就以书法来说,他的百“寿”字中堂可谓其篆书精品力作。由于这一百个“寿”字的书写用纸是清代宫廷用纸——红色“米点金”纸,属于国家保护的文物,极为难得。葛老的隶书横幅“难得糊涂”别有情趣,其字体庄严肃穆,方整质朴,鹰头燕尾,可称为蝌蚪文之典范,边款还录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的释文。可见葛老创作态度的严谨和认真。葛老的钟鼎文书法手卷《毛公鼎铭》,丈二有余,字体秀逸流美,古朴端庄,更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佳作,也是中国书法界公认的精品,中国书协曾特地致函征集该作品以编辑出版。

  葛老身为安徽省金石学会会长,他的印刻有“山人第二”的美誉。“山人”是指清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先生。上海书画出版社在《近代字画市场实用辞典》中对葛老金石篆刻的评价是:其溯源于秦汉,又取浙、皖两派之长,以书入印,高古简雅。他的印章深受全国各地乃至日本和东南亚书画界人士的喜爱。著名的爱国宗教领袖、书法家赵朴初先生,著名的书画家林散之、李苦禅等人都曾向他求章。这里还有一段赵朴初先生以诗答谢葛老所赠印章的趣闻。当年,葛介屏先生应约为赵朴初先生精心制印两枚,放在装有花生米的筒中,密封后寄给了赵朴初先生。赵老收到印章后十分高兴,随即铺素挥毫,赋诗一首深表谢意。其诗如下:“一筒密裹殷勤寄,千里迢迢感君意;花生妙愿笔生花,双玉中藏霞采异;葛翁篆刻今绝伦,驰骋秦汉腕有神;从今铺素挥毫日,助我诗情席上珍。”

  葛老与著名画家范曾之间也有一段友谊佳话。1980年,范曾应安徽省博物馆之邀来合肥办画展并讲学,葛老以印章相赠。范曾特地登门回访,留下一副对联:“咸阳一炬凭三户,荆楚千秋忆九歌”,并钤盖以葛老所赠印章(见图2)。范曾以这样的诗句称赞楚国有历史价值的人才,把它送给葛老,其实暗喻葛老也是楚国地方的杰出人才。

  自古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葛老离开我们虽已八年,但如今看到葛老的字画,回忆葛老的故事,似乎还是那么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