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等...
 人物简介 | 作品欣赏 | 网站留言 | 相关文章
《黄石斋隶书九串阁诸贤坐次》小识
作者:戴家妙


  在晚明书坛上,倪元璐、黄道周、王铎三人于天启二年(1622年)一起进士及第,时人称为“三株树”、“三狂人”。但人生最后的归宿截然不同,倪、黄两人,为国捐躯,倪51岁,黄62岁。王铎在清朝苟且多活了7年,61岁病死家中,背上“贰臣”的形象,与倪、黄的忠烈坚贞形成了巨大鲜明的反差。三人都值得后人研究,而黄道周一生悲壮,本人又一直视书法为“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告诫自己“切勿以此关心”,还说:“余素不喜此业,只谓钓弋余能,少贱所该,投壶骑射,反非所宜。若使心手余闲,不妨旁及。”但历史不仅选择了他的人品,同时也选择了他的书艺,作为书以人传的典型,流芳百世。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人称石斋先生。福建漳浦铜山人。幼承庭训,自经传子籍、诗赋声律、阴阳之学,无不耽精。及长,“直以行王道、正儒术为己任”。十四岁时,“便慨然有四方之志”,远赴广东惠州博罗县,跟随韩日缵读书。韩家中藏书宏富,又礼贤下士,黄道周遂得尽观所未见书,眼界大开。

  黄道周四十岁进入仕途,正是宦官魏忠贤权利到达最高峰的时期,同时也是明代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的年代。民不聊生,积重难返,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虽以进士身被选为庶士,授为翰林院编修,参与国史、实录的编写工作,并充经筵展书官。因在制度上不满魏忠贤,于天启五年四月被迫离京归里。

  崇祯二年(1629),黄道周起原官。未几,出浙江主持乡试。事毕还都,逢《神宗实录》告成,晋右春坊右中允。八月,因上疏为故相钱龙锡申冤而受到牵连,降秩三级。他连上三疏,恳请乞休。倪元璐抗疏,称黄道周为“古今第一词臣”,愿以职相让。崇祯不采纳,于十一月降旨准行。临行之前,上《放门陈事疏》,皇帝大不悦。黄道周再上《放门回奏疏》,批评朝廷重用小人,这次干脆被削籍为民。黄道周南下,经杭州,在大涤山书院讲学数月。

  崇祯九年(1636),黄道周再复官职。十二月,升少詹事协理府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纂集经书,为太子讲读。数月后,又因上书言事被赶出都门。十一年七月初,他同时上三疏,震惊朝野。一劾兵部尚书杨嗣昌夺情入阁;一劾陈新甲夺情起宣大总督;一论辽东巡抚方一藻和议失算。结果,遭杨嗣昌等人算计,以“朋串扰乱”的罪名,贬谪江西布政司都事。这次他没有遵旨赴任,而是以养病为借口告归。

  回到福建,以前疏批旨有“朋串”之语,乃于石养山中,垩庐之下,别构数椽,分筑“十朋轩”、“九串阁”。“十朋轩”壁间立管夷吾、诸葛亮等26位历代名贤,“九串阁”立屈原、贾谊等30位名贤,为其追慕对象,各系之以赞。本册隶书内容就是《九串阁诸贤坐次》,叶恭绰先生认为是其草稿(见册后叶氏题跋)。《黄漳浦集》中《九串阁诸贤坐次》最后定稿为30人,而此册仅录18人,且末二人周磐、沈麟士,集中无有。叶说合乎情理。据此,可以大约推断此册作书时间在崇祯十一年(1638)至十二年(1639)间。

  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解学龙向皇上举荐黄道周。这次则遭到魏照乘的陷害,指责解学龙“滥荐”黄道周,崇祯邪正不辨,偏听偏信,将解与黄以“党邪乱政”之罪,削籍入狱,各杖八十,下镇抚司狱论死。在狱中,黄道周坚持著述,手写经书一百二十本,并研理极数,成《易象正》十二卷。十四年三月,大奸臣杨嗣昌病死。十二月,黄道周得旨赦出,谪戍湖广辰阳。十五年六月,赴谪抵江西九江。八月,崇祯帝欲再起用黄道周,屡遭罢职的他坚决再次以养病为由在家讲学著述。

  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皇朝覆亡,南明弘光朝廷诏黄道周入京任礼部尚书。一心报效国家的他,毅然赴任。弘光朝廷亡后,黄道周又被南明隆武政权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隆武元年(1645)7月,黄道周在福州校场誓师,率万人抗击清军,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黄道周被俘后,降清的前明大臣洪承畴曾亲自劝降,被他以“史笔传芳,虽未成名忠可法;皇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借忠臣史可法与之对比将其羞退,表示了自己忠贞不二的决心。清廷见劝降无果,决定处死黄道周。被害前,他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临刑时,他又裂帛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从容就义,可歌可泣。

  黄道周毕生“济苍生”、“尽孝道”,以书法为“余事”。但他的书法却尽得古法,括诸精妙,彪炳于世。他在《与倪元璐论书法》中说:“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黄漳浦集卷一九》“遒媚”二字当是他作书的审美准则,综观他的传世之作,足以符“遒媚”之实。其次,他还喜欢从“心正笔正”来论书法,在《书峚山示儿诗后》:“向在都下,偶尔谈书,仆举‘笔正心正’之语应之,时冁然以为腐谈……”(《黄漳浦集卷二三》)他是一代忠臣,心正化为笔正,道德与艺术完美结合,是晚明历史中最为摄人心魄的篇章。

  沙孟海先生在《清代书法概说》中认为黄道周的书法“不专走二王旧路,直接参法钟繇、索靖。”此语甚为中肯。在晚明书家中,黄、倪、王三人不相上下,各具面目。他们的意义在于从董其昌之外,开辟一条新路。三人之中,倪黄最为接近,书法之外寄托了人格,不媚世、不屈服,有一种英雄壮烈的悲情在里面,赢得后世的敬重。

  黄道周的书法传世不多,以楷、行草为主。他的楷书,意取钟繇,有古隶风度,古拙而有奇趣;他的行草书,浑厚苍茫,恣肆瑰丽,启迪晚清、民国书风,沈曾植、潘天寿、沙孟海、来楚生等,都深受其影响。他的隶书很少见,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中,收录了一种,崇祯十五年正月廿日等下为朱永明而作,比该册隶书作书时间迟四年左右。朱永明字卓克,一字合浦,绍兴诸生。一生崇拜黄道周,当听到黄下狱的消息,就前往京师,持百钱叩北寺门(即刑部狱)送涂仲吉,以援助黄道周,被巡逻狱卒发现逮入牢中。在牢里,他主动要求服侍黄道出狱后,黄道周做隶书册赠朱。其文以汉代高士比拟涂、朱二子,彰其德行。从所书内容来看,基本都是赞美历代名贤的文字,这也反映出黄道周内心所向往的境界,也提示后人隶书体在他看来,是可以记录古代名贤德行的庄重书体。这几年一些拍卖会上,时有出现黄道周的隶书,真伪莫辨。倒反黄道周题字常用隶书体,如福建漳浦紫阳洞摩崖石刻就有两处黄道周隶书题字:“惜阴”、“白云深处”等。

  此隶书册为浙中永康徐小飞先生收藏。其珍贵之处有三:一、明代中后期,在文徵明的影响下,隶书有所恢复,但仍是唐以来隶书的路数,明显可见楷书用笔相掺杂的痕迹。万历年间,虽出土了《曹全碑》,可能因拓本流传不广的缘故,在黄道周的隶书不见踪影。此卷隶书结字、用笔更接近他的小楷,不妨作楷书解读。二、此册所录诸贤名次与《黄漳浦集》定稿有所出入,有文献研究的价值。三、此册是他被罢职后回到老家讲学著述时所书,“无意求工,而神味自别”,(见册后赵藩跋语)更见其心志,正所谓“无意于嘉乃嘉耳”。

  此册递经杨崇峰、钟厚堂等人收藏。杨崇峰,昆明人,嘉庆年间曾任陕西巡抚。钟厚堂,绍兴人,道光年间投到奕经部下,参加鸦片战争,英勇善战,有战功,晋升黑龙江兵备道。后回乡不出。卷后有赵藩、叶恭绰题跋。赵藩(1851-1927),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云南剑川人。光绪元年中举人,曾任四川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后他参加过辛亥革命。1920年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父,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州番禺人。一代名士,于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无不精湛。尤其在收藏书画文献方面,眼光独到,为保存国宝不遗余力。此册赵、叶两位名士经眼,殊为难得。

  此隶书册中所钤十余事印章,皆粗率,与明中叶以来文人注重用印风气截然不同。黄道周视书法为“学问中第七、八乘事”,篆刻虽未提及,估计更是等外之事了。至于当时一些官员为何喜欢用这种风格的印章,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资料来源】中国美院首届书法理论班新浪博客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