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法简史 | 书法欣赏 | 书法理论 | 篆刻欣赏 | 书法入门 | 书法教材 | 书法百科 | 书法字典
  首字母快速查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加载中,请稍等...
兰亭论辩
lán tíng lùn biàn

    兰亭论辩”是我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
传世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为天下第一行书,千余年来,人无问言,独至清末,广东书家李文田对此疑问丛生,断言“文尚难信,何有文于字”,晋人书法不应脱离汉魏隶书,所以《兰亭序》不可能是王羲之书。 清人李文田对此有些疑问,却并未引起注意。1965年6月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写了两万字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在《文物》杂志发表,《光明日报》连载。文章提出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非王羲之所写!此论一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震动,各大报刊纷纷发表争鸣文章,展开了一场惊动毛泽东等高层的“兰亭论辩”。
     “王谢”是指王兴之(王羲之堂弟)和谢鲲(谢安伯父)。1964年至1965年间,在南京出土了《谢鲲墓志》和《王兴之夫妇墓志》,碑文都是用隶书写成,这与同代的《兰亭序》笔迹大有不同。郭沫若据此认为“天下的晋书都必然是隶书”,而行书《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笔迹”。他进一步推论,《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均是王氏第七代孙——隋代出家禅师智永“所写的稿本”。
这个结论可谓石破天惊!对此,时仅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先生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称郭文“不啻在帖学上作了一个大翻身”。高文引证大量文献和法帖资料,针锋相对地提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高二适将这篇文章寄给《光明日报》,结果“以退稿处之”。于是他求助于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忘年交章士钊。章士钊据言曾是其老师,很理解他这个“小友”此刻的心情,于是将高文手稿转呈毛泽东,并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我公弘奖为怀,惟酌量赐予处理”。
     毛泽东一生喜欢《兰亭序》,并时常背诵和临摹,他也觉得世传《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两天后,他给章士钊回复一信。毛泽东在信中表达了希望展开争论的意思,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同时也给郭沫若写了封信,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郭沫若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当天就约见《光明日报》总编辑,建议在报纸上组织讨论。当时,临时代管文化工作的陈伯达,看到毛泽东给郭的信后立即做出安排。这样,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的“兰亭论辩”栏目见报。
     这篇唱“对台戏”的文章推出后,立即引起国内学术界和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各报刊上发表了争鸣文章有几十篇之多。支持郭文观点的有张德钧、启功、龙潜、赵万里、于硕(于立群)、史树青等人;支持高二适观点的,有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人。
在这次论辩中,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康生起了很大作用。康生不仅为郭沫若提供资料,还沟通上层信息,指示下属组织反驳高二适的文章。康生仅在《光明日报》上组织发表的文章就有10篇之多。高二适对这些“运作”自然是无从知晓。
      1973年3月文物出版社编纂《兰亭论辩》一书,收录了有关“兰亭”真伪之争的18篇文章。按立论不同,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郭沫若及与其观点一致的文章15篇;下编则仅有章士钊、高二适和商承祚的寥寥3篇。编者在出版说明中写道:“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多数文章赞成郭沫若同志的意见,支持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态度推翻历代帝王重臣的评定;但也有文章持相反的看法……应当指出,这种争论反映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斗争。”后来,郑重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回忆,当年他去南京看望高二适,高拍着《兰亭论辩》这本书,有些愤愤然地说:“看来,我是唯心主义了?!”
      “文革”中流行贴政治标签。但一个千古之谜是不能简单地用“唯物”和“唯心”来作结论的,更不能靠“少数服从多数”来解决。
     40年前,就《兰亭序》真伪,高二适与郭沫若先生在报纸上打了这场“笔墨官司”;41年后,人们在回顾这场“笔墨官司”的同时,更为高二适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明辨执着的学术品格深深折服。这场论辩,基本体现出“双百”方针的指向作用,演绎了百家争鸣的文坛绝唱。它为学术界树立了一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惟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也正因为如此,该辩论被列为“20世纪十件文化大事之一”。是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一件标志性事件。其历史价值正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上世纪末在《怀念高二适先生》一文中所言,“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影响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书迹的真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造就一种什么样的学风和文风,我们能不能树立一种惟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要造就一种什么样的学风和文风,我们能不能树立一种惟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

     注:高二适,1903年出生于江苏泰州姜堰,1977年病逝于南京。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一生精研书法、文史,博涉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有当代“草圣”之称,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等并称为“金陵四老”。  高二适不仅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对传统文化感情深厚,他一生精读详解,孜孜以求学问之道。他的重要著作《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以及在“兰亭论辩”中所撰的《驳议》、《再驳议》,引经据典,详加考辨,无不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学术水平。声震士林的“兰亭论辩”向世人展现了高二适刚正不阿、明辨执着的学术品格。他平生崇尚学问,敬服贤者,与许多学者、书画家交往密切,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与著名学者章士钊的忘年之交,传为佳话。

【出处】 http://www.9610.com/jindai/grs/13.htm
【参考】

 

《<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手稿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