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法简史 | 书法欣赏 | 书法理论 | 篆刻欣赏 | 书法入门 | 书法教材 | 书法百科 | 书法字典
  首字母快速查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加载中,请稍等...
拨镫法
bō dēng fǎ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拨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 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捻、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 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出处】 
【参考】

拨镫法之管见
■陈耀尊 书法热线 http://www.sfrx.cn/articles.php?id=1618

屋漏痕、锥画沙、拨镫法等一系列妙语都是古人形容书法用笔的,有些是具象的,易理解,如屋漏痕,是屋顶漏进的水,俗称洗墙水,沿墙壁缓流而下形成的痕迹,给人以厚重苍老的感觉;有些是比较抽象的,如拨镫法。资料对于拨镫法的概念的阐释不尽相同,唯有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一文中对拨镫法的阐释比较详细,但有些说法令人生疑,其一,“‘镫’马镫也,‘拨镫’,笔杆为马、拇指为左镫,其余四指为右镫。……两脚前后左右‘拨’动起来,必令马纵横进退,悉听指挥。”看来左脚拨的是拇指,右脚拨的是其余四指了,马怎么能“悉听指挥”呢?只要是骑过马的人都知道,马可不是那样温顺,拨左向左,拨右向右,没有那么自如,况且一般来说骑马拨镫的是武夫,而舞文弄墨者很少骑马拨镫,又怎能悟出“拨镫”法作书的道理呢?如这样理解,实则曲解古人了。其二,“‘拨镫’,‘镫’作‘灯’,笔杆为灯心,拇指、食指与中指‘拨’起来,亦令灯心转动。”古人为什么要用手指拨灯呢?又为什么要令灯心转动呢?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古人用的油灯和拨灯的方法,便不难理解了。
据考,早期的油灯是用碗钵之类的器具盛上油,用棉花之类的东西搓一捻子,一头浸在油中,一头搭在碗钵边上点燃即可照明。后来加以改进,用铜或陶等材料做的小罐加上盖,盖中心钻一孔,孔中插入一直径5mm左右的细铜(铁)管,叫做灯心,管中穿入棉花搓成的条状物叫捻子(现代汉语小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82年版),下头插入罐内,加上燃油,上头点燃照明。直到现在未通电的边远山区还在用这种构造的油灯,只不过做的精巧简便了。这种小油灯燃烧一段时间后,燃端就会被上一层厚厚的油垢,灯光暗淡,这时候就要用缝衣针或细锥之类的东西拨去油垢,叫拨灯或挑灯。因本人使用油灯多年,经常拨灯,体会很深。古人之所以用拨镫法来形容用笔之法,一是因为拨灯时握针(锥)的手势与写字握毛笔的手势十分相似(见图),针(锥)体就相当于笔杆,针(锥)尖就相当于笔尖,拨灯时的动作是手指并力握针(锥),手腕用力上下左右小心翼翼的拨去油垢,拨动捻子头,并挑出15mm左右打折后拨进灯心,使之顶部圆实,长短适中,点燃后灯火苗亮度合适。执针(锥)在指,运针(锥)在腕,与书法上讲的“执笔在指、用笔在腕”完全吻合,细想一下,古代的读书之人,经常用油灯,经常要拨灯,由此而悟得拨灯法是理所当然的。因古“镫”与“灯”相通,拨镫法理解为拨亮油灯之方法最为妥切,而绝非“令灯心转动”,也不是拨动马镫。二是因为拨灯时力注针(锥)尖,说的是写字时要“力注笔端”。三是因为灯心口很小且在半空中,拨灯有一定难度,所以拨灯人既要眼明,又要手巧,拨灯时须胳膊肘稳放在桌面,一手抓稳灯,一手握稳针(锥),强调“三稳”,细致巧妙,故拨灯法又极其形象地说明了运笔的细致性和微妙性及其难度,言的是“智巧兼优”、“求其妍妙”之笔法,这是拨镫法的核心所在,这一点没有一定书法功底的人是无法理解的,更谈不上运用。如“二王”书法中那种精细巧妙的地方就是用拨镫法写出来的。
综上所述,拨镫法就是拨灯法,是“执笔在指,运笔在腕”、“力注笔端”、“智巧兼优”、“求其妍妙”等笔法的精辟概括,是书法用笔的精妙之法,“拨镫”不但极其形象,而且十分微妙。